岩豆根

岩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香花岩豆藤Millettia diesiana Harms的根。具有活血通络,疗瘀化伤的功效。治风湿痹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及创伤出血。
别名 岩豆藤根、鸡血藤根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温;归肺、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通络,疗瘀化伤。
主治

主要用于风湿痹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及创伤出血。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 岩豆根
岩豆根
拼音注音
Yán Dòu Gēn
别名

岩豆藤根(《四川中药志》),鸡血藤根(《福建中草药》)。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豆科植物香花岩豆藤。10~11月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鸡血藤"条。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行气,和血。治风湿筋骨疼痛。"

②《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根有攻血、治气块及慢性阑尾炎的功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钱;或浸酒。外用:捣烂敷伤处。

复方

①治关节风湿痛:鸡血藤干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②治腰痛:鸡血藤干根一两,或加猪骨煎服。

③治跌打损伤:鸡血藤鲜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④治创伤出血:鸡血藤衅根捣烂歉伤处。(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岩豆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通络,疗瘀化伤。
主治

主要用于风湿痹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及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浸酒。外用:捣烂敷伤处。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行气,和血。治风湿筋骨疼痛。

2、《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根有攻血、治气块及慢性阑尾炎的功效。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关节风湿痛:鸡血藤干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2、治腰痛:鸡血藤干根一两,或加猪骨煎服。

3、治跌打损伤:鸡血藤鲜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4、治创伤出血:鸡血藤衅根捣烂歉伤处。(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11月采。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香花岩豆藤。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长2-5m。枝被褐色短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5-30cm;叶柄长5-12cm;托叶线形,长约3mm;小叶片5,革质,具短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有时为卵形,长4-15cm,宽2-3cm,先端钝渐尖,基部钝或圆形,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短柔毛或无毛,网脉密集而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组成圆锥花序,长达15cm,密被黄褐色茸毛;苞片小,卵形,小花梗长约5mm,被绒毛;花密集;萼钟状,5裂,密被锈色茸毛;花外面白色,密被锈色茸毛,内面深紫色,花冠蝶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内弯。荚果狭长椭圆形,略扁平,长7-12cm,宽14-25mm,近木质,密被锈色茸毛。种子1-5颗,扁长圆形。花期5-8月,果期10-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或阴处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