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根

栀子花根,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根。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 栀子花根
栀子花根
拼音注音
Zhī Zi Huā Gēn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苦。"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①《分类草药性》:"治妇女气血不和。"

②《广西中药志》:"治牙痛。"

③《四川中药志》:"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黄疸:山栀根一至二两。煮瘦肉食。

②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二两,山麻仔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③治鼻流血:山栀根-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水煎服。孕妇忌服。(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④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⑤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一两。加水同瘦猪肉炖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黄栀子根煎服,每日1次。剂量:2岁以下5钱,3~4岁8钱,5~7岁1两,8~10岁1.5两,11~15岁2两,16岁以上3两。治疗30例,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症状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平均在2~3天内巩膜黄染开始消退。尿胆红质或尿胆元呈阳性者大都在5~10天转为阴性。脑絮、麝浊及黄疸指数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栀子花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妇女气血不和。

2、《广西中药志》:治牙痛。

3、《四川中药志》: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黄疸:山栀根一至二两。煮瘦肉食。

2、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二两,山麻仔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3、治鼻流血:山栀根-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水煎服。孕妇忌服。(1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4、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5、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一两。加水同瘦猪肉炖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节采挖根,洗净,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植物山栀。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衡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cm,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cm,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耐阴不耐严寒,忌积水。适宜生长温度25-28℃。幼苗期需要遮荫,荫蔽度以30%生长良好,但进人结果期,则喜充足的光照。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的冲积土、砾质土等酸性土壤为好,盐碱地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扦插繁殖或分株繁殖,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育苗移栽,立冬后采集成熟果实,摊开晾干。于3月播种前,剥开果皮,取出种子,置水中浸泡,并轻搓种子,除去杂质及瘪粒,用45℃温水浸种24h播种或用湿砂相拌待播。苗床先施基肥,细碎平整后,按行距20-25cm,开2cm浅沟,播种,再盖火灰或细土,厚约2cm,稍行压实并盖草保湿。出苗后分次间苗。保持株距5-8cm,注意遮荫、除草、追肥。育苗1-2年,苗高35cm以上,便可定植。

2、扦插繁殖:春季2月中、下旬;秋季10月前后,选健壮植株上的二年生枝条,剪13-16cm长,按行株距16cm×7cm插入床中,压实浇水。培养1年于春季2-3月;或秋季10-11月定植,行株距各为1-1.3m,穴栽,每穴栽1株。

3、分株繁殖:在早春或秋季挖取母株根部16-20cm高的萌蘖苗,按定植时的行株距栽植。

4、亦有用压条繁殖。

病虫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防治法可选用无病苗木,发病前喷洒50%托布津1000倍液和1:1:100波尔多液,每隔15d1次,连续2-3次。虫害有大透翅天蛾、龟蜡蚧、卷叶螟、蛞蝓、栀子三纹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