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棯叶

山棯叶,中药名。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的叶。具有止痛,散热毒,止血,拨脓,生肌的功效,主治头痛,泻痢,疳积,外伤出血,疮疥。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痛,散热毒,止血,拨脓,生肌。
主治 主要用于头痛,泻痢,疳积,外伤出血,疮疥。
山棯叶
  • 山棯叶
山棯叶
拼音注音
Shān Shěn Yè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全年可采。

性味

甘,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

②《本草求原》:"涩,平。"

功能主治

治头痛,泻痢,疳积,外伤出血,疮疥。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散热毒,止血,拨脓,生肌。"

②《本草求原》:"止血,止痢,生肌。治疳积,消疮,洗疳痔、热毒、癔疥、烂脚,理蛇伤。"

③《广西中药志》:"治水泻,红白痢;外用治外伤出血,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残捣敷。

复方

①治头痛和久患头痛:桃金娘鲜叶茎一两。酌加水煎成半碗。连服二、三天。(《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急性胃肠炎:鲜山棯叶二至四两(干者酌减)。煎水服。(《岭南草药志》)

③治外伤出血:山棯叶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山棯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止痛,散热毒,止血,拨脓,生肌。
主治
主要用于头痛,泻痢,疳积,外伤出血,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散热毒,止血,拨脓生肌。

2、《本草求原》:止血,止痢,生肌。治疳积,消疮,洗疳痔、热毒、癔疥、烂脚,理蛇伤。

3、《广西中药志》:治水泻,红白痢;外用治外伤出血,乳痈。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头痛和久患头痛:桃金娘鲜叶茎一两。酌加水煎成半碗。连服二、三天。(《福建民间草药》)

2、治急性胃肠炎:鲜山棯叶二至四两(干者酌减)。煎水服。(《岭南草药志》)

3、治外伤出血:山棯叶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m。嫩枝有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7m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8cm,宽1-4cm,先端圆或钝,常微凹入,有时稍尖,基部阔楔形,上面初时有毛,以后变无毛,发亮,下面有灰色茸毛,全缘;离基3出脉,直达先端且相结合。花单生,紫红色,直径2-4cm,有长梗;萼管倒卵形,长6mm,有灰茸毛,裂片5,近圆形,长4-5mm,宿存;花瓣5,倒卵形,长1.3-2cm;雄蕊红色,多数,长7-8mm,花药纵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长1m,柱头扩大。浆果卵状壶形,长1.5-2cm,宽1-1.5cm,熟时紫黑色;种子多数,每室2列。花期4-5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坡地,为酸性土指示植物。
生长见习
喜湿暖湿润的气候。较耐旱,忌积水。一般土壤都能种植,培生于黄红壤土上。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去果肉,稍晾干,即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通风处贮藏,翌年春季播种,随采随播,种子发芽率高。播各时,将种子混拦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cm,浇水保湿。当苗高15cm时,安行株距35cm×35cm开穴,每栽2-3株。栽后浇定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