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

珍珠草,中药名。为石竹科植物珍珠草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泄痢、淋证、疮疡肿毒、蛇犬咬伤、目赤肿痛、小儿疳积等。
别名 叶后珠,珍珠草,夜合珍珠,夜合草,叶下珍珠,十字珍珠草
药味 微苦,甘
药性
归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
功能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主治

1、主要用于湿热黄疸、泄痢、淋证、疮疡肿毒、蛇犬咬伤、目赤肿痛、小儿疳积等。

2、西医诊为阴道炎、泌尿系感染、黄疸性肝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属于湿热者。

珍珠草
  • 珍珠草
  • 珍珠草
  • 珍珠草
  • 珍珠草
  • 珍珠草
珍珠草

《中药大辞典》:珍珠草

拼音注音
Zhēn Zhū Cǎo
别名

日开夜闭、十字珍珠草(《生草药性备要》),阴阳草、假油柑(《临证指南》),真珠苹(《纲目拾遗》),鲫鱼草、胡羞羞(《广州植物志》),老鸦珠(《福建民间草药》),夜合珍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落地油柑、小利柑(《陆川本草》),蓇草(《南宁市药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间草药》),山皂角(《贵州民间药物》),叶后珠(《四川中药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药》),鱼鳞草(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全草带根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原形态

叶下珠(《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秃净或近秃净。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形似复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小,尖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同株,腋生,细小,赤褐色;无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雌花在叶下2列着生,子房3室。蒴果无柄,扁圆形,径约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7~8月。

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约2~3毫米,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于缩。有的带有扁圆形亦褐色的果实。气微香,叶味微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经。"

性味

甘苦,凉。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凉。"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苦。"

功能主治

平肝清热,利水解毒。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②《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末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④《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痢疾、腹泻

取新鲜全草2~3两,或干品1~2两,洗净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剂,早晚分服。小儿酌减;治疗36例,治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有的服两次即愈。

②治疗狂犬咬伤

取全草4~6株(小儿酌减)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饭粒捣敷受伤之处。6例受狂犬咬伤的患者用上法处理后,均安全无恙。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珍珠草

拼音注音
Zhēn Zhū Cǎo
别名

星秀草、羊毛草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植物名实图考》: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珍珠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na saginoides (L.) Karsten[Sper-gula saginoides L.」

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800m的河岸粘泥质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云南。

原形态

一年或二年牛小草本,高6cm左右。全株无毛。茎丛生。叶对生;叶片线形,长达15mm,宽0.7-1mm,具1条脉,基部抱茎,合生成短鞘状,先端具短凸尖。花单一,腋生于茎项;花梗直立,长(6)13-23mm;萼片5,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2mm,先端钝圆,背面具3条脉,边缘及先端白膜质;花瓣5,稀为4,白色,倒卵状长圆表,先端圆,约比萼片短一半或更短,于果期宿存;雄蕊5;花柱5。蒴果椭圆状卵形,与萼片等长,5瓣裂。种子淡褐色,肾状三角形,径0.3-0.4mm,两侧稍扁,背部带浅槽,表面被低微的小突起。花期5-6月,果期6-7月。

药理作用

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息风止痉;清热利湿。主破伤风;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复方

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1.治疗痢疾、腹泻:取新鲜全草2-3两,或干品l-2两,洗净加水50Oml,煎至200ml,每天l剂,早晚分服。小儿酌减。治疗36例,治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有的服两次即愈。

2.治疗狂犬咬伤:取全草4-6株(小儿酌减)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饭粒捣敷受伤之处。6例受狂犬咬伤的患者用上法处理后,均安全无恙。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2.《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未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3.《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4.《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5.《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6.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珍珠草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主治

1、主要用于湿热黄疸、泄痢、淋证、疮疡肿毒、蛇犬咬伤、目赤肿痛、小儿疳积等。

2、西医诊为阴道炎、泌尿系感染、黄疸性肝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属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苦凉之品,阳虚体弱者慎用。

化学成分

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及没食子鞣质。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珍珠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抑制作用较强,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突出治疗作用。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2、《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未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3、《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4、《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5、《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2、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3、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长短不一,根茎外表浅棕色,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2-3mm,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长椭圆形,尖端有短突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有白色短毛,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干缩。有的带有三棱状扁球形黄棕色果实,其表面有鳞状凸起,常6纵裂。气微香,味微苦。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竹科植物珍珠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茎直立,分枝侧卧而后上升,通常带紫红色,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几无柄;托叶小,披针形或刚毛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mm,宽2-5mm,先端斜或有小凸尖,基部偏斜或圆形,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下面叶缘处有1-3列粗短毛。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2-3朵簇生于叶腋,通常仅上面一朵开花;萼片6,雄蕊3,花丝合生成柱状,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单生于叶腋,萼片6,卵状披针形,结果后中部紫红色,花盘圆盘状,子房近球形,花柱顶端2裂。蒴果无柄,扁圆形,径约3mm,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5-10月,果期7-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
生长见习
喜温暖向阳,以深厚、排水良好的黄色夹砂土为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在畦上开横沟,深约7cm,播幅约100cm。拌成种子灰,匀撒于沟里,上盖草木灰厚约1cm。

2、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追肥2次,第一次在苗高7-10cm时,并行匀苗、补苗;第二次在6-7月间,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施用氮素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