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壳

豆蔻壳,中药材名。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kravanhPie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 主要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
豆蔻壳
  • 豆蔻壳
豆蔻壳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

归经

归肺、脾、胃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

用法用量

3~6g,入煎剂宜后下。

备注

(1)功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豆蔻壳

功效作用

功能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
主要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
用法用量
3-6g,入煎剂宜后下。
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8-桉叶素等。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

4、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
本品挥发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为12.08ml/kg。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分布区域

1、白豆蔻:我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2、爪哇白豆蔻:我国海南、云南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长环境

1、白豆蔻: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2、爪哇白豆蔻: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热带林下。

生长见习

喜温暖、凉爽、湿润气候,幼苗遇短时9.5℃低温时,停止生长,叶片干缩,叶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时地上部分死亡。极端高温达41℃,有荫蔽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以选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砾土种植。

繁殖方式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实,剥除果壳.搓洗净果肉,将种子摊于室内阻于,播前在露天湿沙催芽两星期。条播,行距12cm。实生苗长叶2-3片时,间苗移于新的苗畦或营养袋中,畦裁行株距12cm×5cm。经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

2、分株繁殖:从大田株丛中,选取茎3-5条相连在一起的壮实幼龄植株,用小刀将与母丛相连的根茎切断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种植前先种好荫蔽树。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进行;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于5-6月定植,行株距为(2-1.5)m×1m。每1hm2种植4995-6660丛。

病虫防治
病害有摔倒病、茎枯病、叶枯病,可用多灵菌、托布律或铜氨液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