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肉

犀肉,中药名。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等的肉。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蛇伤、痔疮。
别名 -
药味 《食疗本草》:微温
药性 《食疗本草》:微温无毒
归经 《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蛇伤、痔疮。

犀肉
  • 犀肉
犀肉
拼音注音
Xī Ròu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犀角"条。

性味

《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①《食疗本草》:"主瘴气,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

②《本草拾遗》:"主蛇、兽咬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犀肉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蛇伤、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主瘴气,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

2、《本草拾遗》:主蛇、兽咬毒。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犀科动物印度犀等。
形态特征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m,肩高达1.8m。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cm。四肢粗壮,均3趾。

分布区域

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生长环境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