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蕨

石蕨,中药名。为水龙骨科石蕨属植物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mum(Gies.)Ching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及华南大部分地区。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疟疾,血丝虫病,小儿疳积,吐血,衄血,崩漏,白带多。

别名 石豇豆、石豆角、石针、石小豆、鸭舌韦、鸭舌鱼鳖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

用于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疟疾,血丝虫病,小儿疳积,吐血,衄血,崩漏,白带多。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 石蕨
石蕨
拼音注音
Shí Jué
别名

石豇豆、石豆角、石针、石小豆、鸭舌韦、鸭舌鱼鳖

来源

蕨类水龙骨科石蕨属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hing[S. taeniodes (C. Chr.) Ching],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连根挖出,洗净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咯血,吐血,衄血,崩漏。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

用于感冒,咳嗽,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疟疾,血丝虫病,小儿疳积,吐血,衄血,崩漏,白带多。

用法用量

15-30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惊风:石蕨30g,一枝黄花根15g,半边莲15g,高粱泡15g,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跌打损伤:石蕨鲜草倒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采收,连根挖出,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水龙骨科石蕨属植物石蕨。

形态特征

石附生小型蕨类,高10-12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渐尖头,边缘具细齿,红棕色至淡棕色,盾状着生。叶远生,相距1-2厘米,几无柄,基部以关节着生;叶片线形,长3-9厘米,宽2-3.5厘米,钝尖头,基部渐狭缩,干后革质,边缘向下强烈反卷,幼时上面疏生星状毛,下面密被黄色星状毛,宿存。主脉明显,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脉网状,沿主脉两侧各构成一行长网眼,无内藏小脉,近叶边的细脉分离,先端有一膨大的水囊。孢子囊群线形,沿主脉两侧各成一行,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幼时全被反卷的叶边覆盖,成熟时张开,孢子囊外露;孢子椭圆形,单裂缝,周壁上面具有分散的小瘤,外壁光滑。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甘肃及华南大部分地区。

道地产区

陕西、甘肃及华南大部分地区。

生长环境

附生于阴湿的岩石或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