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中药名。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具有行气宽中,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味淡。
置干燥处。
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大腹毛: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辛,微温。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4.5~9g。
槟榔皮(孙思邈),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侯宁极《药谱》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6~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入脾、胃、大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辛,微温。
①《开宝本草》:"微温,无毒。"
②《纲目》:"辛,微温,无毒。"
气虚体弱者慎服。
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①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香半两,木通二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两(锉),牵牛子二两(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②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眼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③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仁斋直指方》)
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
侯宁极《药谱》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
采收和储藏:冬、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气候土壤:喜生长于高温地区,以土层浓厚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整地:选择有树荫处设苗床,松土后,按行,株距各30cm开穴,在定植前4-6个月先将空开好,使用权穴内土壤风化,穴深60-80cm,行距2、5-3、5cm。种植:育苗:在荫蔽的山地,掘一深达30cm的长坑,放一层果实,覆盖一层砂土。层层堆放,浇水湿润。经过20日后,即可抽出米粒大小的芽,限出栽种于苗床,每穴一个,覆土浇水。定苗:于7或者10月为宜,植前施基肥,选茎粗而有2-3个节的幼苗栽培。覆土至穴面15cm浇水湿润,并盖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田间管理:栽后2-3后内均须荫蔽。3年后在离根15cm周围掘一环浅沟,追肥一次,结果后须每年追肥一次。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5-7cm,宽约3cm,厚约1cm;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定:粉末:灰黄色。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9-15?m,长至52.8?m,壁略呈连珠状增厚。中果皮纤维多成束,细长条形,平直或稍弯曲,有的一边呈小波状凸起,末端稍钝圆,直径约10?m,壁厚,木化,孔沟明显;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硅质块,硅质块直径6-9?m,含硅质块细胞壁厚,木化。中果皮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椭圆形,直径22-50?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纹孔、孔沟明显,有的层纹较清楚。内果皮细胞类多角形、类圆形、长多角形,直径9-24?m,壁厚,木化,孔沟较明显。本品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少量槟榔碱含儿茶素。
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减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脾;胃;大肠;小肠经
味辛;性微温
气虚体弱者慎服。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主胸腹胀闷;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小儿腹内痞结;二便不利。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风毒脚气。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癫狂;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1.《药性类明》: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也。
2.《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入阳明、太阴经,二经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或痰滞中焦,结成膈证;或湿热郁积,酸味醋心;辛温暖胃豁痰,通行下气,则诸证除矣。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3.《本草汇言》: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捷药也。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使之气下,则胎自安矣。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夫既为下气之药,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使之气下,则中气自宽,食饮可进矣。若损气,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虚气少者,概勿施用。朱正泉曰,大腹皮,《斗门方》配六君子汤,治中气虚滞而或腹胀者,服之即通,则安胎健胃之理,不外是矣。
4.《本草述》:治虚肿者,用大补气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见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剂,或皆取其能导壅顺气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审之。
5.《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6.其他《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腹皮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
内服:煎服,4.5-9g。
1、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曾有过敏反应的报道,症见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皮肤发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岀现胸闷,恶心,心慌,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冷汗,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2、发现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对症处理。有休克表现时,应及时抢救休克。
3、预防大腹皮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
中西药配伍禁忌:
1、大腹皮含有鞣质和α-儿茶素,不宜与维生素B1、抗生素、强心苷类生物碱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同用,可以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不宜与异烟肼同用,容易分解失效。
3、不宜与酶制剂同用,可以改变性质、降效或失效。
4、不宜与维生素B同用,可以形成络合物,降低疗效。
气虚体弱者慎服。
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1、大腹皮配槟榔:大腹皮质轻上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而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行苦降,善行有形之积滞,而消积行水。二药配仼,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适用于腹水,腹大如鼓,面目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及气滞食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口臭等。
2、大腹皮配茯苓皮:大腹皮味辛微温,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茯苓皮甘淡平,可利水消肿。二药均用外皮,合用以增强行水消肿之功。适用于皮肤水肿,脚气肿满。
3、大腹皮配五加皮:大腹皮辛微温,具开宣肺气,行水消肿之功;五加皮辛苦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二药配伍,增强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4、大腹皮配白术:大腹皮辛温,性善下行,长于行气消胀,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益气。二药配伍,一消一补,消补兼施,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胀除满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纳运无力,湿阻气滞所致的胃脘胀满,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
生大腹皮与制大腹皮:生大腹皮行气除满的作用较强,并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及水肿尿少之证;制大腹皮行气作用和缓,利水而不易伤正,并有清洁药物的作用,可用于脾虚腹胀,虚证水肿。
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养血调经膏、肾炎解热片、肾炎消肿片、四正丸。
疏凿饮子(《济生方》)、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实脾散(《济生方》)、茯苓导水汤(《医宗金鉴》)。
瓜蒌大腹皮炖猪肚:
1、功效:宽胸散结、利水疏肝。肝硬化和糖尿病患者适用。
2、原材料:瓜蒌20g,大腹皮25g,猪肚1个,姜、葱、盐各5g,大蒜10g。
3、做法:把大腹皮洗净,瓜蒌洗净。猪肚洗净,放沸水焯透,捞起待用。姜切片、葱切段,大蒜去皮切段。把猪肚放炖锅内,大腹皮、瓜蒌放在猪肚内,加水1500毫升,放入盐、姜、葱。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4、用法:每曰1次,每次吃猪肚50克,随意喝汤。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1、大腹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松,去硬皮,切段干燥。
2、酒大皮:取黄酒加适量水与净大腹皮拌匀,晒干。每大腹皮100kg,用酒30kg。
3、姜大腹皮:先将生姜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1次,合并汁液,加入净大腹皮拌匀,闷润至姜汁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净大腹皮100k,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贮干燥容器内,酒大腹皮姜大腹皮密闭,置干燥通风处。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5-7cm,宽约3cm,厚约1cm;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1、大腹皮:为不规则的小段,多呈松散纤维团,黄白色、灰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2、酒大腹皮:形如大腹皮,略具酒气。
3、姜大腹皮:形如大腹皮,略具姜辣气。
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 。
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有栽培。原产于马来西亚。
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
用种子育苗。
种子育苗:选择15-30年生,茎干上下均匀,节间短,产量高的母树采种。果实选翌年成熟(6月上旬),果皮呈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天,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或堆积法催芽,20天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脊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云南于5-6月定植。
1、病害有叶斑病,为害叶,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果腐病,使青果蒂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果枯菱病,为害果醇和果实,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菌灵喷雾。根腐病,为害苗,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810-1000倍液根。
2、虫害有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在3-4月结合施肥,每株施3%呋喃丹颗粒0.25kg或于4、5月和8、9月用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灭百可106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