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汗、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云南中草药选》)。
《云南中草药选》
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叶。全年可采,切碎晒干。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河边阴湿地。分布云南等地。
攀援状落叶藤本,长达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约30厘米。小叶11~13片,卵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幼时两面密生丝状茸毛,老时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5~9厘米,花淡紫色或绿色,长约2.5厘米,花冠蝶形,绿色;雄蕊成二组。荚果线形,长约10厘米,有黄色茸毛,长10~11厘米。
①《云南中草药选》:"淡辛,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微咸,热,有毒。"
孕妇忌服。
发汗,祛风,活血,止血。治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
①《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止血,发散,解表。"
②《云南中草药》:"止血,接骨,发汗,祛风。"
内服:煎汤,根:1~2分;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①治跌打损伤,闭经,感冒风寒:大发汗根一至二分,水煎服或研末每服五匣。
②治类风湿关节炎:大发汗根二钱,配伍泡酒,每次服五毫升。
③治外伤出血:大发汗叶捣烂外敷。(宜忌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大发汗、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白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amus tetradactylous Hanc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成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白藤, 有刺藤本。叶羽状全裂,长45-50cm,先端不具纤鞭;裂片每侧7-11片,顶端的4-6片常聚生,两侧的单生或2-3片成荣,未间的距离比较疏;叶柄短;叶线形、披针形或倒被针形,长10-20cm,宽1.7-2.5cm,先端和边缘具刚毛状刺,有3-5条叶脉;叶轴被长或短的疏刺;叶鞘上稍具囊状凸起,无刺或偶有稀疏小别,幼龄时具丝状纤鞭。花单性,雌雄异株;肉穗花序纤细,鞭状,总轴上被分又或不分灵的倒刺,总轴上的佛焰苞管状,无刻或被稀疏的小刺,分枝2-3,每一分枝上有小穗状花序2-7个,雄花序部分三回分枝,长约50cm;雄小穗状花序长6-13Cn。,其上每边有花5-20朵;雄花:花导杯状,长约25mm,浅3裂,裂齿三角形,具条纹;花瓣长圆形,长3.5-4mm;雄蕊6;雌花序:回分枝,先端延伸为具爪的纤鞭;雌花小,长3-4mm;花幕基部圆筒形,具3裂片,具条纹;花冠裂片稍长于花导裂片且较狭。果实球形,直径8-10mm,先端有小锥状的椽,鳞片21-23纵列,中间有沟槽,淡黄色,先端褐色。种子为不整齐的球形,直径6mm,背面具粗糙的小瘤状突和沟或洼穴,种脊面中央有合点孔穴,胚乳近均匀或浅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5-6月。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宜选上层深厚川巴沃、湿润的壤土栽培为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法。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来后即播,或用湿沙贮藏,3-4月催芽播种。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cm开沟,沟深4-5cm,条播,播后盖上与畦面子齐。苗培育2-3年,3-4月,按行株距2m×1.5m开穴,每穴栽1株,填土,浇水保苗。
田间管理 苗期每年施人畜粪水2-3次。植株未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
肺;肝经
味辛;性平
《广西发话药简编》:“用于驱蛔虫时,忌吃肉腻食物。”
活血散瘀;解毒;杀虫。主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跌打肿痛;骨折;疔疮;湿疹;疥疮;蛔虫病
内服:煎汤,12-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1.《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止血,发散,解表。
2.《云南中草药》:止血,接骨,发汗,祛风。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藤
1、《广西民族药简编〉:根水煎服,治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绝育;水煎服或浸酒服,兼捣烂敷患处,治跌打肿痛,骨折。全株水煎服,驱蝈虫,水煎洗身,治湿疹。
2、《福建药物志》: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