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堂随笔》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质渐变粘。易溶于水,与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凉,无毒。"
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
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内服:开水冲,1~3滴。外用:涂患处。
出自《重庆堂随笔》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挥发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ntha canadaensis L.
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长级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被柔毛及腺镤,具10脉,萼齿5,铗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内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对较长,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内,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药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小是对果长卵球形,长0.9mm,宽0.6mm,黄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状鉴别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有特残清凉香气,味初辛、后凉。存放日久,色渐变深。本品与乙醇、氯认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应为0.888-0.908。旋亮度:取本品置1dm的管中,依法测定为-17℃至-24℃。折光率应为1.456-1.466。
薄荷鲜叶含渍1%-1.46%,油中主成分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还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侧柏烯(β-thu-jene),3-戊醇(3-pentol),2-已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右旋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及桉叶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1]。又含黄酮类成分:异瑞福灵(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异黄酮甙(methoside);有机酸成分:迷迭香酸(lu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2];氯基酸成分: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ala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ine)和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赖氨酸(lysine)[3]。最近,又从叶中分阶段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羟基-1,2-二氢萘二羟酸为母核的多种成分:①1-(3,4-二羟基苯基)-6,7-二羟基-1,2-二氢萘-2,3二羟酸[1-(3,4-dihydroxyphenyl)-6,7-dihydr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 acid],②1-(3,4-二羟基苯基-1,2-二氢萘-2-羟酸
理化鉴别 取本品1滴,加硫酸3-5滴及香草西藏结晶少量,应显橙红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色。
味辛;性凉
疏风;清热。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内服:开水冲,1-3滴。外用:适量,涂擦。
1.《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2.《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3.《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4.《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薄荷油
1、内服:开水冲,1-3滴。
2、外用:涂擦。
含油1%-1.46%,油中主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含量62.3%-87.2%,还含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癸酯、乙酸薄荷酯、苯甲酸甲酯、α及β-蒎烯、β-侧柏烯、3-戊醇、2-己醇、3-辛醇、右旋月桂烯、柠檬烯、桉叶素、α-松油醇、罗勒烯、芳樟醇、荜澄茄油烯等。
1、对胆汁分泌的影响:薄荷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胆汁流量明显增加,给药后1-2h作用最明显。与给药前相比,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减少,胆色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薄荷油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能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量。
2、对离体回肠收缩活动的影响:薄荷油能抑制豚鼠离体回肠的正常收缩活动,可降低其收缩幅度、频率和张力,并能拮抗组胺或乙酰胆碱所致肠管痉挛,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3、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油高剂量组灌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薄荷油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4000mg/kg,腹腔注射LD50为1144.9±78.5mg/kg。给药后小鼠很快(2-10min)出现兴奋、震颤、多动、上跳、定向障碍、呼吸急促、俯卧不动,呈深度醉酒状,40-60min后逐渐恢复或出现死亡。尸检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1、《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2、《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3、《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在江浙每年可收2次,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3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华北采收1-2次,四川可收2-4次。一般头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选晴天采割摊晒2天,稍于后扎成小把,再晒干或阴干。薄荷茎叶晒至半干,即可蒸馏得薄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