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木根

柞木根,中药名。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Xylosmaracemosum(Sieb.etZucc.)Miq.的根。分布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地。具有解毒,利湿,散瘀,催产之功效。用于黄疸,痢疾,水肿,肺结核咯血,瘰疬,跌打肿痛,难产,死胎不下。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归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利湿,散瘀,催产。
主治 用于黄疸,痢疾,水肿,肺结核咯血,瘰疬,跌打肿痛,难产,死胎不下。
柞木根
  • 柞木根
  • 柞木根
柞木根

《中药大辞典》:柞木根

拼音注音
Zhà Mù Gēn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秋后挖取根部,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柞木皮"条。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治黄疸,水肿,痢疾,肺结核咯血,瘰疬。

①《草木便方》:"治黄疸,鼠瘘,难产,胎死腹中。"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除湿,行肝络。治血气腹痛。"

③《四川中药志》:"治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钱(鲜者2~4两);或烧存性研末酒调。

复方

①治黄疸,水肿,关窍不通:柞木根四至六钱。煎服或烧炭兑酒服。(《四川常用中草药》)

②治痢疾:柞木根三两。煎汤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肺结核咯血:鲜柞木根皮二至四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瘰疬、鼠瘘:柞木根、何首乌、九子连环草、夏枯草、母猪藤、昆布、海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柞木根

拼音注音
Zhà Mù Gēn
英文名
root of Japanese Xylosma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Croton congestum Lour.;X.japonicum (Walp.) A.Gray;X.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亦可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平原、丘陵地、地落附近或山麓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柞木 常绿灌木或小乔大,高2-10m。枝干常疏生长刺,尤以小枝为多。叶革质,互生,具柄,长3-10mm;叶片广卵形、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侧脉4-6对。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长1-2cm,有柔毛;萼片4-6,卵圆形;无花瓣;雄花有多数雄蕊,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雌花花盘圆盘状,边缘略成浅波状,子房1室,有2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2浅裂。浆果球形,直径3-4mm,成熟时黑色,先端有宿存花柱。种子2(-3)颗。花期夏季。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味苦;性平

注意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解毒;利湿;散瘀;催产。主黄疸;痢疾;水肿;肺核咯血;瘰疬;跌打肿痛;难产;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18g,鲜品60-120g;或烧存性研末酒调。

复方

①治黄疸,水肿,关窍不通:柞木根四至六钱。煎服或烧炭兑酒服。(《四川常用中草药》)②治痢疾:柞木根三两。煎汤服。(《湖南药物志》)③治肺结核咯血:鲜柞木根皮二至四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④治瘰疬、鼠瘘:柞木根、何首乌、九子连环草、夏枯草、母猪藤、昆布、海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治黄疸,鼠瘘,难产,胎死腹中。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除湿,行肝络。治血气腹痛。

3.《四川中药志》:治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柞木根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利湿,散瘀,催产。
主治
用于黄疸,痢疾,水肿,肺结核咯血,瘰疬,跌打肿痛,难产,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18g,鲜品60-120g;或烧存性研末酒调。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水肿。”

2、《安徽中药志》:“解毒,利湿,止痢。”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痢疾:柞木根90g。煎汤服。(《湖南药物志》)

2、治肺结核咯血:鲜柞木根皮60-120g。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亦可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风子科柞木属柞木。
形态特征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4-15米;树皮棕灰色,不规则从下面向上反卷呈小片,裂片向上反卷;幼时有枝刺,结果株无刺;枝条近无毛或有疏短毛。叶薄革质,雌雄株稍有区别,通常雌株的叶有变化,菱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在近基部中脉有污毛;叶柄短,长约2毫米,有短毛。花小,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花梗极短,长约3毫米;花萼4-6片,卵形,长2.5-3.5毫米,外面有短毛;花瓣缺;雄花有多数雄蕊,花丝细长,长约4.5毫米,花药椭圆形,底着药;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包围着雄蕊;雌花的萼片与雄花同;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4.5毫米,1室,有2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2裂;花盘圆形,边缘稍波状。浆果黑色,球形,顶端有宿存花柱,直径4-5毫米;种子2-3粒,卵形,长2-3毫米,鲜时绿色,干后褐色,有黑色条纹。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分布区域
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平原、丘陵、村落附近或山麓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