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通

大泡通,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Scheffleradelavayi(Franch.)Harms的根和根皮或枝条。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健骨,行气活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跌打肿痛,胸胁脘腹胀痛。

别名 大通塔、柴厚朴、野巴戟、隔子通、万贯钱、豆豉杆、大加皮、绒毛鸭脚木、泡桐树、牛嗓管、假通脱木、伞把木
药味 味微苦、涩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涩,性平;归心、肝、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活络,强筋健骨,行气活血。
主治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跌打肿痛,胸胁脘腹胀痛。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 大泡通
大泡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泡通

拼音注音
Dà Pào Tōnɡ
别名

泡通、大木通、隔子通、饭包叶、三叉木、豆豉叶、大豆豉叶、牛嗓管、伞把木、大通塔

来源

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白背鹅掌柴Schefflera hypoleuca (Kurz) Harms,以根、茎、树皮、叶入药。全年可采,树皮洗净,蒸透,切段,晒干。叶可鲜用。

性味

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通便。根、茎:牙痛,胃痛,腹痛,便秘,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树皮:风湿麻木,关节肿痛,跌打瘀痛,腰膝酸痛,胃痛。叶:皮炎、湿疹、风疹。

用法用量

根、茎: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拌烧酒敷患处。树皮:0.5~1两,水煎服,以酒为引。叶: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泡通

拼音注音
Dà Pào Tōnɡ
别名

大通塔、柴厚朴(《贵州民间药物》),野巴戟(《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隔子通(《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五加种植物穗序鹅掌柴根皮

生境分布

生于深山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乔木。茎粗大,外表暗褐色。掌状复叶;小叶5~7枚,具长柄;小叶片长卵圆形或矩圆形,琴状分裂,长9~20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裂片边缘有稀疏的浅齿,上面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短柔毛,主脉粗而明显。穗状花序,花白色。

性味

性微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通大便,消肿毒。"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祛风活络。治骨折,挫伤,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

复方

①治大便燥结肚痛:大泡通根五钱至一两。煎水服。

②治无名肿毒:大泡通根五两,绿姜,黄姜各三两,过山龙七根。共捣烂,包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泡通

拼音注音
Dà Pào Tōnɡ
别名

大通塔、柴厚朴、野巴戟、隔子通、万贯钱、豆豉杆、大加皮、绒毛鸭脚木、泡桐树、牛嗓管、假通脱木、伞把木

英文名
Root of Delavay Schefflera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的根和根皮或权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delavayi(Franch.) Harms.[Heptapleurum delau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3100m的沟旁、林缘、山坡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乔木灌木,高3-8m。茎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壮,幼时必生黄棕以星状绒毛,后即脱落;具白以片状髓心。掌状复叶有小叶4-7;叶柄长4-16cm,最长可至70cm,幼时密生星状绒毛,成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cm,最长可达35cm,宽2-8cm或稍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形至圆形;全缘具疏离不整齐粗齿或1-3浅裂至深裂,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灰白以或黄棕色星状绒毛,主脉粗而明显;侧脉8-12对,上面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网脉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为绒毛掩盖而不隆起。花无梗,穗状花序聚生成大圆锥花序顶生,长12-1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均密被星状绒毛,后毛逐渐脱落,分枝长10-30cm;苞片卵形,长4-5mm,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1-2mm,均密被星状绒毛;萼长1.5-2mm,疏被星状短柔毛,边缘有4-5齿;‘花瓣4-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无毛,花白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不明显,花盘隆起。果实球形,直径约4mm,紫黑色,几无毛;宿存花柱长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枝条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有纵皱纹,有棕以点状皮孔及弧形叶柄痕;幼嫩枝密被灰棕色毛茸。折断面可见大型白色薄片状的贿。

皮多呈条片状,外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纵皱纹及灰白色栓皮和棕色点状皮孔;内表面色淡,有细纵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涩。

性味

味微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活络;强筋健骨;行气活血。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跌打肿痛;胸胁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

煎汤内服:9-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通大便,消肿毒。2.《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祛风活络。治骨折,挫伤,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泡通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活络,强筋健骨,行气活血。

主治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跌打肿痛,胸胁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水煎液具抗炎、解热、利尿作用,其中抗炎作用较强。

相关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降逆气,消饱胀。治胸腹胀满,腰胁疼痛,噎气,风湿腰痛。”

2、《广西本草选编》:“祛风活络,壮筋骨。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骨折,扭挫伤。”

3、《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皮炎,湿疹。”

4、《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肝肾,强筋骨。治肾虚腰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穗序鹅掌柴、勾儿茶根、楤木根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绒毛鸭脚木根皮15-30g。水煎服。

3、治骨折,扭挫伤:鲜绒毛鸭脚木根皮捣烂外敷。(2-3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4、治皮炎,湿疹:牛嗓管15-30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枝条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有纵皱纹,有棕色点状皮孔及弧形叶柄痕;幼嫩枝密被灰棕色毛茸。折断面可见大型白色薄片状的髓。

2、皮多呈条片状,外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纵皱纹及灰白色栓皮和棕色点状皮孔;内表面色淡,有细纵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高3-8m。茎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壮,幼时密生黄棕色星状绒毛,后即脱落;具白色片状髓心。掌状复叶,有小叶4-7;叶柄长4-16cm,最长可至70cm,幼时密生星状绒毛,成长后除基部外无毛;小叶片形状变化很大,椭圆状长圆形、卵状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cm,最长可达35cm,宽2-8cm或稍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形至圆形;全缘具疏离不整齐粗齿或1-3浅裂至深裂,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或黄棕色星状绒毛,主脉粗而明显;侧脉8-12对,上面平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网脉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为绒毛掩盖而不隆起。花无梗,穗状花序聚生成大圆锥花序顶生,长12-60m,主轴和分枝幼时均密被星状绒毛,后毛逐渐脱落,分枝长10-30cm;苞片卵形,长4-5mm,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1-2mm,均密被星状线毛;萼长1.5-2mm,疏被星状短柔毛,边缘有4-5齿;花瓣4-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无毛,花白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不明显,花盘隆起。果实球形,直径约4mm,紫黑色,几无毛;宿存花柱长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道地产区

产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自产自销。有的地区将树皮混作厚朴使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3100m的沟旁、林缘、山坡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