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地梅

点地梅,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糙伏毛点地梅 Androsace strigillosa franch.和蔓茎点地梅 Androsace sarmentosa wall.带根的全草,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
别名 喉咙草、白花珍珠草、天星草、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 点地梅
点地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喉咙草、白花珍珠草、天星草

来源

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的全草。春季开花时采集,除去泥土晒干。

性味

苦、辛,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备注

(1)治风火赤眼,常与菊花、桑叶等配合应用;治跌扑损伤,可与当归、川芎、落得打等配合应用;治咽喉肿痛,可单位应用,也可与筋骨草、板蓝根、胖大海等配合应用。

(2)点地梅别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区草药店又称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而以治疗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较好。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点地梅

拼音注音
Diǎn Dì Méi
别名

噶蒂慕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大红花点地梅全草。6~7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中。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矮小草本,全株被白色细柔毛。根细长,具少数分枝。叶簇生于基部;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粉绿。伞形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茎自基部抽出,细长,长10~15厘米,绿色或带紫红色;花小,粉红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利水。治热性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点地梅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1、《宇妥本草》:“治肾性水肿。

2、《晶珠本草》:“治炭疽,解热,干黄水。”

3、《甘露本草明镜》:“治痼疾,热症,热性水肿,黄水病。”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肾性水肿,心脏性水肿,白脉病,躯体僵硬,蜷缩,浮肿:点地梅二两,草乌、亚大黄、碱花、秦艽花、五灵脂瑞香狼毒、紫草茸各一两,烟汁五钱。以上九味捣罗为细粉,再与萝卜汁混匀制膏,涂在浮肿处,晒太阳。(《藏医密诀补遗》)

2、治肾性水肿,心脏性水肿,浮肿,黄水病:点地梅三钱,火硝、花椒、碱花、田螺各二钱。以上五味研细,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口服,每日二次,每次一钱。引药用青活麻根叶浸泡的药液。(《诊药二元要诀》)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开花时采集,除去泥土,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报春花科植物糙伏毛点地梅和蔓茎点地梅。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柔弱小草本,高417cm,全株被白色细柔毛。叶10-30片丛生,平铺地面,有长柄;叶片半圆形至近圆形,宽5-20mm,先端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三角状钝齿。春、夏自叶丛中抽出花葶一至数枚,直立,顶生白色小花4-15朵,排成聚伞伞形花序;小花梗纤细,长约1-4cm;專5深裂,果后增大,星状展开;花冠漏斗状,5裂,裂片稍宽而略短于花萼裂片;雄蕊5,着生花筒内,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胚珠多数。果球形,下有增大宿萼。
分布区域
广布于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草地、林下、路边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