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

鲢鱼,中药名。为鲤科动物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uvieretValenciennes)的肉。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水域。具有温中益气,利水之功效。常用于久病体虚,水肿。
别名 白脚鲢、鲢子、白鲢、洋胖子、白叶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益气,利水。
主治 久病体虚,水肿。
鲢鱼
  • 鲢鱼
  • 鲢鱼
鲢鱼

《中药大辞典》:鲢鱼

拼音注音
Lián Yú
别名

鲸鱼、白鱮(《埤雅》),白脚鲢(《医林纂要》)。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鲢鱼

生境分布

长江、黑龙江、珠江、西江诸流域均有分布。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原形态

体侧扁,呈纺锤形,腹部狭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发达的腹棱。体长一般约60厘米。体各部比例随个体大小而不同,变异范围很大,眼间距每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增大;头长和眼径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小。头大,约为身长的1/4。吻短,钝而圆;口很宽。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下方。下咽齿1行,平扁,成杓形。鳃耙彼此联合成为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侧线鳞108~120。背鳍Ⅲ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12~13。尾鳍叉状。背面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面同色。其它各鳍色浅,并稍带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水域。性活泼,能跃出水面,主要食藻类和植物的碎屑,亦食极少数的浮游动物。产卵期4~7月。冬季在河床或湖泊较深处越冬。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肺。"

性味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东医宝鉴》:"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温中益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气,泽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鲢鱼

拼音注音
Lián Yú
别名

白脚鲢、鲢子、白鲢、洋胖子、白叶

英文名
Silver carp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鲢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phthal michthys molitrix(Cuvier.et Valencienne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活于水的上层。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其附属水体中肥育。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资源分布:主要心肝浮游生物为食。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水域。

原形态

鲢鱼,体侧扁而稍高,腹部狭窄,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头大,约为体长的1/4。吻短,钝圆,口宽。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之下。咽头齿1行,草履状而扁平。鳃耙特化,愈合成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体被小圆鳞。侧线鳞108-120,广弧形下臀鳍3,12-13,中等长,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胸鳍7,8,起点距胸鳍比距臀鳍为近,长不达肛门。尾鳍深叉状。腹腔大,腹膜黑色。鳔2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末端小而呈锥形。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淡灰色。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体长约60cm,体侧扁,呈纺锤形,鳞细小,背部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面同色。其他各鳞色浅,并稍带黄色。尾深叉状。鳃耙愈合为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

化学成分

全鱼每500g中可食部分260g,其中水分176g,蛋白质55.8g,脂肪14.4g,灰分3.6g,钙84mg,铁3.6mg。含多种氨基酸,牛碘酸(taurine),黄嘌呤(xanthine),ADP,ATP,肌苷(inosine),肌苷酸(inosine acid),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异玉蜀黍黄质(isozeaxanthin),叶黄素(lutein),薄公英黄质(taraxanthin)。含二甲胺(dimethylamine),甲基胺(methylamine),异丁基胺(isobutylamine),乙基胺(ethylamine),二乙胺(diethylamine),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核黄素(riboflavin),硫胺素(thiamin),烟酸(niacin),胆甾醇(cholestero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磷脂(phospholipid)。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患痘疹、疟疾、痢疾、目疾及疮疡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温中益气;利水。主久病体虚;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鲢鱼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益气,利水。
主治
久病体虚,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
注意事项
患痘疹、疟疾、痢疾、目疾及疮疡者慎服。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抗氧化作用。
相关论述
1、《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气,泽肤。”2、《中国动物药志》:“利水。主治久病体虚,水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鲢鱼头炖豆腐:

功效:清热祛淤、暖胃益脑。对贫血、高血压病、慢性胃炎、眩晕症感冒、头痛疗效显著。

原材料:鲢鱼头300g,豆腐250g,水发香菇30g,青蒜100g,黄酒红醋、麻油、葱、生姜、蒜、豆瓣辣酱、白糖、植物油、精盐、味精皆适量。

做法:把鲢鱼头洗净。豆腐切成厚片。青蒜切成3厘米长的段。葱、生姜、蒜去皮,切成末。锅上火,油烧热,下鱼头略煎,捞出。锅中留底油下葱末、生姜末、蒜末、2匙豆瓣酱略炸,下香菇、鱼头、豆腐、黄酒、白糖、精盐、水,加盖煮沸,小火炖15分钟,放味精、红醋、麻油、青蒜段。

用法:随餐食用,用量自愿。

相关配伍

1、治产后乳少:鲢鱼肉200g,切丁,与小米100g,丝瓜丁50g,煮粥服食。(《鱼类药用与美食制作》)

2、治产后血淋:鲢鱼肉200g,切片,加人参片5g,当归1g,川芎3g,西芹片50g,煮羹饮服。(《鱼类药用与美食制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保存方法

~宰杀后洗净,切成块分装在塑料袋里放入冷冻室,要吃时拿出解冻。~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体长约60cm,体侧扁,呈纺锤形,鳞细小,背部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面同色。其他各鳞色浅,并稍带黄色。尾深叉状。鳃耙愈合为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鲤科动物鲢鱼。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稍高,腹部狭窄,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头大,约为体长的1/4。吻短,钝圆,口宽。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之下。咽头齿1行,草履状而扁平。鳃耙特化,愈合成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体被小圆鳞。侧线鳞108120,广弧形下弯。背鳍3,7,无硬刺,较短,其起点距吻端与尾鳍基约相等。臀鳍3,12-13,中等长,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胸鳍7,8,下侧位,可伸达或略超过腹鳍基部。腹鳍1,7-8,起点距胸鳍比距臀鳍为近,长不达肛门。尾鳍深叉状。腹腔大,腹膜黑色。鳔2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末端小而呈锥形。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淡灰色。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