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根

枸骨根,中药名。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 Ilex cornuta Lind ex Paxt.的根。具有补肝肾,凉血,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腰膝痿弱,关节疼痛,流火,瘰疬,头风,赤眼,牙痛,瘾疹。
别名 功劳根
药味 味微苦、带酸
药性
归经 味微苦、带酸,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肝肾,凉血,祛风,止痛。
主治 腰膝痿弱,关节疼痛,流火,瘰疬,头风,赤眼,牙痛,瘾疹。
枸骨根
  • 枸骨根
  • 枸骨根
  • 枸骨根
  • 枸骨根
枸骨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枸骨根

拼音注音
Gǒu Gǔ Gēn
来源

本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根皮。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头痛,牙痛,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0.5~1.5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枸骨根

拼音注音
Gǒu Gǔ Gēn
别名

功劳根(《浙江民间草药》)。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全年可采。

原形态

详"枸骨叶"条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②《浙江民间草药》:"味微苦带酸,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补肝肾,清风热。治腰膝痿弱,关节疼痛,头风,赤眼,牙痛。

①《福建民间草药》:"补肝肾,健腰膝,凉血清热,逐风疗痹。"

②《江西中药》:"用作强壮药,适用于腰膝痿弱。"

③《广西中药志》:"去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0.5~1.5两)。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劳动伤腰:枸骨根一两至一两五钱,乌贼干二个。酌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炎痛:枸骨根一至二两,猪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头风:功劳根一两,煎服。

④治赤眼:功劳根五钱,车前草五钱至一两。煎服。

⑤治牙痛:功劳根五钱。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痄腮:枸骨根,七蒸七晒,每次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臁疮溃烂:枸骨根四两。煎汤洗涤,日一、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丝虫病大脚疯流火:㈠鲜枸骨树根二两(干用一两四钱),鲜红茎土牛膝五钱。黄酒适量(按患者酒量大小酌加)煎服。㈡鲜拘骨树根一把切片约二至三两,茅草根一束约两许,也加黄酒煎服。㈢鲜枸骨树根二两,槟榔三钱。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9(8):37,1959)

⑨治百日咳:枸骨根三至五钱。煎服。(《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枸骨根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肝肾,凉血,祛风,止痛。
主治
腰膝痿弱,关节疼痛,流火,瘰疬,头风,赤眼,牙痛,瘾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60g。外用:煎水洗。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去痰疬。”

2、《江西草药》:“祛风通络,补肾健骨。”

3、《广西本草选编》:“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主治淋巴管炎,荨麻疹。”

4、《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止痛。主治风湿关节酸痛,腰肌劳损,头痛,牙痛,黄疸型肝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陈旧腰痛:构骨根60g,猪腰子2个,冬酒适量。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江西中草药》)

2、治关节炎痛:枸骨根30~60g,猪蹄1只。酌加酒、水各半,炖3h服。(《福建民间草药》

3、治赤眼:功劳根15g,车前草15-30g。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4、治牙痛:枸骨根30g。水煎去渣,以汤冲鸡蛋服。

5、治瘰疬:枸骨根(鲜)150g,乌梅120g,白酒500g,浸泡半月。每服药酒15g,早、晚饭后各1次。(4、5方出自《江西草药》)

6、治痄腮:枸骨根(七蒸七晒),每次30g。水煎服(《南药物志》)

7、治疝:枸骨根250g,三叶木通根90g,鸡蛋1个。水煎去渣,服汤食蛋,睡前服。(《江西草药》)

8、治臁疮溃烂:枸骨根120g。煎汤洗涤,每日1-2次。(《福建民间草药》)

9、治丝虫病大脚疯流火:鲜枸骨树根60g(千用42g),鲜红茎土牛膝15g。黄酒适量(按患者酒量大小酌加)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59,(8):37】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硬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8cm,宽2-4cm,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中央刺齿反曲,基部平截,两侧各有1-2个刺齿,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两面无毛。雌雄异株或偶为杂性花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花黄绿色,4数;尊杯状,细小;花瓣向外展开,倒卵形至长圆形,长约2.5mm,基部合生;雄蕊4枚;子房4室,花柱极短。核果浆果状,球形,熟时鲜红色;分核4颗,骨质。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
生长见习
生物学特性喜阳光充足,也能耐阴,抗寒性差。在气候温暖及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生长缓慢,萌发力强,耐修剪,抗有害气体。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但以扦插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10月采收种子,除去果皮,种子经低温层积沙藏,翌年3月条播,覆土1.5cm,出苗前宜遮荫保湿。扦插繁殖:于6月采长约1.5cm的嫩枝带2~3片叶,插后需遮荫保湿,生根后逐渐去棚见光。以春季移栽成活率高,因其须根少,需带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