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芋草

黄水芋草,中药材名。本品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的全草。功能主治为: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
别名 -
药味
药性 -
归经 苦;辛;凉;有小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
主治 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
黄水芋草
  • 黄水芋草
黄水芋草
拼音注音
Huánɡ Shuǐ Yù Cǎo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全草

功能主治

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黄水芋草

功效作用

主治
治小儿癣疮。研末调菜油外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根茎含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多年生无毛草本,具红黄色液汁。根橙黄色,根茎匍匐。叶全部基生,叶片心形或心状肾形,稀心状箭形,长5~26厘米,宽5~2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耳垂,边缘呈波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掌状脉5~7条,网脉细,明显;叶柄条形或狭条形,长10~30厘米,带蓝灰色,基部略扩大成狭鞘。花葶灰绿色略带紫红色,高20~40厘米,有3~5花,排列成聚伞状伞房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薄膜质;花梗直立,长0.5~5厘米。花芽卵珠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萼片长0.5~1厘米,无毛;花瓣倒卵形,长1~2.5厘米,宽0.7~1.8厘米,白色;花丝长5~7毫米,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子房卵形或狭卵形,长0.5~1厘米,无毛,花柱长3~5毫米,柱头2裂,下延于花柱上。蒴果狭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花柱延长达1厘米(果未成熟)。花期3~6月,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产安徽、浙江西南部、江西、福建北部和西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贵州、云南(东北及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400~1800米的林下、灌丛下或溪边、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