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葱子

胡葱子,中药材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胡葱的种子。功能主治为:食着诸毒肉,吐血不止,痿黄悴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
别名 -
药味
药性
归经 辛,甘,温。入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止血。
主治 用治误食各种毒肉后,所致吐血不止者。
胡葱子
  • 胡葱子
胡葱子
拼音注音
Hú Cōnɡ Zǐ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胡葱种子

功能主治

食着诸毒肉,吐血不止,痿黄悴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胡葱子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止血。
主治
用治误食各种毒肉后,所致吐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化学成分
鳞茎外皮含有樨皮醇(Quercetin)和绣线菊甙(Spiraeoside)。新鲜叶含有绣线甙和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4-diglucoside)。
药理作用
有治水肿、肿毒和胀满作用。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外被赤色小鳞膜。冬季生叶,夏季枯萎,叶圆筒形,绿色,先端尖。伞形花序。顶生,花茎中空,花黄白色。极少结果,果为蒴果。种子黑色,圆三角形。花期3~4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北温带。我国中部、南部有栽培。
生长见习
喜生于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胡葱抗寒力强,耐热力较弱,生长适温在22℃左右,温度下降到10℃生长缓慢,高于25℃时植株生长不良。鳞茎在夏季高温前形成,要求长日照。炎夏地上部枯死,而地下鳞茎进入短期的生理休眠越夏。属绿体春化型,要求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抽薹。
繁殖方式
鳞茎繁殖,8月至9月间栽植。畦幅66cm。行距20cm,穴距8cm,每穴播鳞茎2-3粒。在植株生工期间须培土。冬前不收获者可进行一次分株栽植。春季抽薹前生长最茂盛,可适时收获。过期采收,叶质硬化,不堪食用。5月至6月鳞茎成熟,每个母鳞茎可产生10-20个子鳞茎,地上部枯死时,挖收食用,或晾干挂藏在通风阴凉处,留作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