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豆

回回豆,中药名。为豆科鹰嘴豆属植物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消渴,肝炎,脚气。
别名 胡豆、回鹘豆、那合豆、鹰嘴豆、鸡豆
药味 味甘
药性 -
归经 味甘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消渴,肝炎,脚气。

回回豆
  • 回回豆
  • 回回豆
  • 回回豆
回回豆

《中药大辞典》:回回豆

拼音注音
Huí Huí Dòu
别名

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鹰嘴豆、鸡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出处

《饮膳正要》

来源

为豆科植物鹰嘴豆种子

生境分布

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分枝,具白色腺毛,高25~50厘米。托叶有几个长牙齿;羽状复叶,小叶9~15枚,对生或互生,阔卵形或矩形,有时倒卵形,长10~15毫米,先端钝,边缘有密锯齿,叶脉显着。花单生,有长花梗;花冠白色,或有彩色,长8~10毫米;萼长6~8毫米,萼齿线形,为管长2~3倍;花冠蝶形,突出于萼外,旗瓣阔,有爪,翼瓣分离;雄蕊10,成9与1两束;子房无柄,花柱内弯,无毛。荚果矩形,膨胀,长18~25毫米,阔约12毫米,有很细的短柔毛.种子1~2粒,有皱纹,在其一端有细尖,形似羚羊头,白色、红色或黑色。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约20%(18.4~29.8%),脂肪油4.6~6.10%,淀粉44.89~52.80%,矿物质2.36~4.67%,粗纤维2.4~10.06%。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脂类中尚含胆碱磷脂,其胆碱含量为116~238毫克%,磷脂含量为102~136毫克%。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配葡聚糖0.8~1.2%,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水溶性糖6.7%,中有葡萄糖、蔗糖和鹰嘴豆糖。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比较耐热,须久煮才能破坏。新收获的种子含维生素C1031毫克/100克,几为新收小麦的1倍,但豆粒放陈后维生紊C的含量只有2.5~6.0毫克/100克。此外,种子尚含磷308毫克%,钙231毫克%,铁6.9毫克%,植酸磷354毫克%,及维生素E、硫胺素、泛酸等。

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A,鹰嘴豆芽素B,及鹰嘴豆芽素C等。幼苗中还分得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异甘草素及其4’-葡萄糖甙,3,4’,7-三羟基黄酮和鹰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

茎、鲜叶含苹果酸、柠檬酸、丙二酸、蔗糖,以及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酸、葡萄糖、果糖等。叶和茎的腺毛能分泌苹果酸、草酸和乙酸的水溶液,其中主为苹果酸(94%)和草酸(6%),以开花期和豆荚生长期分泌最多。

根含小量苯骈呋喃香豆精成分苜蓿酚和o-甲基考迈斯托醇。

药理作用

从回回豆中分离出一种成分,能促进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长,其作用与橙皮甙相似。大鼠喂以从回回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显着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终末产物的排泄。

性味

《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②《五杂俎》:"能解面毒。"

备注

种子可供食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回回豆

拼音注音
Huí Huí Dòu
别名

胡豆子、回回豆子、那合豆、香豆子、鸡豆、鸡头豆

英文名
Seed of Gram Chickpea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1.《本草拾遗》:胡豆子,苗似豆,生野田间,米中往往有之。

2.《契丹国志》:回鹘豆,高二尺许,直干有叶,无旁枝,角长二寸,每角止二豆,一根才六、七角,色黄,味如粟。

3.《饮膳正要》:回回豆子,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

4.《救荒本草》:回回豆,生田野中,茎青,叶似蒺藜叶,又似初生嫩皂荚而有细锯齿,开五瓣淡紫色花,如蒺藜花样,结角如杏仁样而肥,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鹰嘴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er arietinum L.

采收和储藏: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留取种子。

生境分布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原形态

鹰嘴豆 一年生草本,高25-50cm。分枝多,有白色腺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托叶大而明显,有3-5个锯齿;小叶9-15,对生或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8-15mm,宽4-8mm,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密锯齿,两面有白色腺毛;叶轴有白色腺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1-2cm,有腺毛;萼浅钟状,萼片5,线形或披针形,长达7mm,急尖,有白色腺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8-10mm;雄蕊10,二体;花柱内弯。荚果卵球形,膨胀,淡黄色,长约2.5cm,密被白色短柔毛。种子1-2颗,白色、红色或黑色,球形,基部具短尖,直径约1cm。花、果期6-8月。

性状

种子类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细尖。气微,具豆腥味。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脂肪油,淀粉,矿物质和粗纤维等。所含类中尚含磷脂酰胆碱。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葡聚糖(arabinoglucan),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所含水溶性糖中有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和鹰嘴豆糖(cicerose)。此外,种子尚含磷、钙、铁、维生素E、硫胺素(thiamine)、泛酸(pantothenic acid)等。

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biochanin)A、B、C。

药理作用

1.促进维生素生长作用:从回回豆中分离出一种成分,能促进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长,其作用与橙皮甙相似。

2.降血脂作用:大鼠喂以从回回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显着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终末产物的排泄。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消渴,肝炎,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作食品,适量。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2.《五杂俎》:能解面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回回豆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消渴,肝炎,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作食品,适量。
注意事项
《生草药性备要》:生疥癞人勿服。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约20%(18.4-29.8%),脂肪油4.6-6.10%,淀粉44.89-52.80%,矿物质2.36-4.67%,粗纤维2.4-10.06%。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脂类中尚含胆碱磷脂,其胆碱含量为116-238mg%,磷脂含量为102-136mg%。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配葡聚糖0.8-1.2%,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水溶性糖6.7%,中有葡萄糖、蔗糖和鹰嘴豆糖。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比较耐热,须久煮才能破坏。新收获的种子含维生素C1031mg/100g,几为新收小麦的1倍,但豆粒放陈后维生紊C的含量只有2.5-6.0mg/100g。此外,种子尚含磷308mg%,钙231mg%,铁6.9mg%,植酸磷354mg%,及维生素E、硫胺素、泛酸等。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A,鹰嘴豆芽素B,及鹰嘴豆芽素C等。幼苗中还分得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异甘草素及其4’-葡萄糖甙,3,4’,7-三羟基黄酮和鹰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茎、鲜叶含苹果酸、柠檬酸、丙二酸、蔗糖,以及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酸、葡萄糖、果糖等。叶和茎的腺毛能分泌苹果酸、草酸和乙酸的水溶液,其中主为苹果酸(94%)和草酸(6%),以开花期和豆荚生长期分泌最多。根含小量苯骈呋喃香豆精成分苜蓿酚和o-甲基考迈斯托醇。

药理作用
从回回豆中分离出一种成分,能促进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长,其作用与橙皮甙相似。大鼠喂以从回回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显着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终末产物的排泄。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2、《五杂俎》:能解面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留取种子。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种子类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细尖。气微,具豆腥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鹰嘴豆属植物鹰嘴豆。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分枝,具白色腺毛,高25-50cm。托叶有几个长牙齿;羽状复叶,小叶9-15枚,对生或互生,阔卵形或矩形,有时倒卵形,长10-15mm,先端钝,边缘有密锯齿,叶脉显着。花单生,有长花梗;花冠白色,或有彩色,长8-10mm;萼长6-8mm,萼齿线形,为管长2-3倍;花冠蝶形,突出于萼外,旗瓣阔,有爪,翼瓣分离;雄蕊10,成9与1两束;子房无柄,花柱内弯,无毛。荚果矩形,膨胀,长18-25mm,阔约12mm,有很细的短柔毛.种子1-2粒,有皱纹,在其一端有细尖,形似羚羊头,白色、红色或黑色。
分布区域
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