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

鹿角菜,中药名。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 (Pelvetia minor Noda.)的藻体。具有清热化痪,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别名 鹿角棒,鹿角豆
药味 味咸
药性
归经 味咸,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化痪,软坚散结。
主治 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 鹿角菜
鹿角菜

《中药大辞典》:鹿角菜

拼音注音
Lù Jiǎo Cài
别名

猴葵,鹿角(《南越志》),纶(《通志》),赤菜(《闽书》),山花菜(《岭南采药录》)。

出处

《食性本草》

来源

为海萝科植物海萝藻体

生境分布

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的基隆、雷州半岛的硇州岛均有分布。

原形态

藻体紫红色,高4~10厘米,可达15厘米;自盘状固着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枝可达4毫米宽,亚圆柱形。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藻体有时出现扁塌的现象。四分孢子囊散布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很小,圆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表面,密密地散布在藻体上。

多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常丛生成群。

化学成分

含氮2.36%,可溶盐12.76%,水浸后灰分4.04%,碘0.0043%,氧化钾1.54%,氯化钾2.44%。灰分中含钠、钾、硅、铝、磷、铁、钙、镁、硫、锰、铜、钛、硼;粘液内含甲基半乳糖甙、3,6-去水半乳糖二甲基缩醛、甲基木糖甙琼脂二糖二甲基缩醛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木糖、2-酮基葡糖酸和3,6-去水半乳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又含牛磺酸。

性味

咸,寒。

①《养生要集》:"味咸,冷利。"

②孟诜:"微毒。"

③《纲目》:"甘,大寒,滑,无毒。"

注意

①《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②孟诜:"丈夫不可久食,发痢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功能主治

清热,消食,化痰。治劳热,痰结,痞积,痔疾。

①《食性本草》:"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②《日华子本草》:"解面热。"

③《岭南采药录》:"消痰下食。治一切痰结痞积,痔毒。以之作海藻酒,治瘿气;以之作琥珀糖,去上焦浮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鹿角菜

拼音注音
Lù Jiǎo Cài
别名

鹿角棒、鹿角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Pelvetia minor Noda]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收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岩石上,在内湾隐蔽处风浪较小的岩石上,藻体分枝生长繁茂。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等沿海。为黄海特有种。

原形态

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着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体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着器圆锥形盘状。

性状

性状鉴别 藻体呈团状,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长6-7cm,有的可长达14cm,主干甚短,有叉状分枝,2-8次,有时可见分枝顶端有长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状突起,使分枝变粗且畸形。固着器锥状盘形。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

含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钾,碘等。

性味

咸;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鹿角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化痪,软坚散结。
主治
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注意事项

1、《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2、孟诜:丈夫不可久食,发痢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化学成分
含褐藻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等。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软坚散结,镇咳化痰。用于甲状票肿,颈淋巴结肿,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鹿角菜、昆布各15g,夏枯草、黄芩各9g。煎服。(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2、治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鹿角菜15g,知母、百部各9g。煎服。(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收获,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藻体呈团状,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长6-7cm,有的可长达14cm,主干甚短,有叉状分枝,2-8次,有时可见分技顶端有长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状突起,使分枝变粗且畸形。固着器锥状盘形。气微腥,味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
形态特征
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著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休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者器圆锥形盘状。
分布区域
主产于辽宁、山东等地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