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

满天星,中药名。为泥炭藓科植物细叶泥炭藓Sphagnum teres(Schimp.)Angstr.[S.squarrosum Crom.var.teres Schimp.]的植物体。具有清热明目,退翳消肿的功效。主治角膜白斑,目赤肿痛。
别名 谷精珠,满天星,谷星草,金箍棒,移星草,谷精子,癞痢头草,佛顶珠,翳子草,灌耳草,天星草,挖耳朵草,羊壳珠,流星草,衣钮草,鼓锤草,鱼眼草,文星草,耳朵刷子
药味 甘,辛
药性
归经 肺经,肝经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广西壮族,湖南
功能 清热明目,退翳消肿。
主治 角膜白斑,目赤肿痛。
满天星
  • 满天星
满天星

《中药大辞典》:满天星

拼音注音
Mǎn Tiān Xīnɡ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泥炭藓科植物细叶泥炭藓全草。全年可采,阴干。

生境分布

生于沼泽地区。分布陕西、内蒙古、黑咙江、辽宁等地。

原形态

植物体黄绿色或棕色。幼枝于茎顶端集成头状,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侧枝;侧枝4~5个簇生。茎叶舌形;枝叶卵状披针形,上部急尖,边缘内卷。雌雄异株;孢蒴球形或卵形,成熟时棕栗色;精子器球形,具柄,集生于头状枝成分枝的短枝顶端。

性味

味淡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退云翳,消肿。治角膜白斑,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

复方

治目赤肿痛,角膜白斑:满天星四钱,云雾草三钱,木贼二钱,千里光二钱,太白黄连、太白茶各一钱。水煎取。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满天星

拼音注音
Mǎn Tiān Xīnɡ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Hongkong Pavetta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泥炭藓科植物细叶泥炭藓的植物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phagnum teres(Schimp.)Angstr.[S.squarrosum Crom.var.teres Schimp.]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沼泽地或林下洼地。

资源分布:分布陕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地。

原形态

细叶泥炭藓植物体较纤细,柔软,黄绿色、褐绿色。幼校于茎顶端集成头状,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侧坡;侧技4-5个簇生。茎叫6舌形;枝叶卵状被针形,上部急尖,边缘内卷。雌雄异株;泡葫球形或卵形,成熟时棕栗色;精子器球形,具柄,集生于头状校或分核的短枝顶婴汗百。

化学成分

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31-去甲环鸦片甾烯醇(31-norcyclolaudenol)。

归经

肝经

性味

淡;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退翳消肿。主角膜白斑;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复方

治目赤肿痛,角膜白斑:满天星12g,云雾草9g,木贼6g,千里光6g,太白黄连、太白茶各3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满天星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明目,退翳消肿。
主治
角膜白斑,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化学成分
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31-去甲环鸦片甾烯醇(31-norcyclolaudenol)。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目赤肿痛,角膜白斑:满天星12g,云雾草9g,木贼6g,千里光6g,太白黄连、太白茶各3g。水煎取。(《陕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采收,洗净,阴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泥炭藓科植物细叶泥炭藓。
形态特征
植物体较纤细,柔软,黄绿色、褐绿色。茎皮部3-4层大形无色细胞,表皮有单孔。中轴黄色。茎叶大舌状,长1.3-1.4mm,基部宽1mm,先端钝,尖部具毛状边;无色细胞菱形,稀具螺纹。轮生丛状枝5条,2-3条强枝。枝叶卵状披针形,急尖,内卷,背仰,长1.1-1.6mm,宽0.6-1mm,绿色细胞偏于叶片背面,横切面呈梯形,内方裸露或为无色细胞包被。雌雄异株。孢蒴球形或卵形,成熟时棕栗色;孢子灰褐色,具细疣,径24-25μm。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沼泽地或林下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