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藤

糯米藤,中药名。为荨麻科糯米团属植物糯米团Gonostegia hirta(Bl.)Miq.[Urtica hirta Bl.;Memorialis hirta(Bl.)Wedd.]的带根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疳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别名 捆仙绳、糯米菜、糯米草、米浆藤、生扯拢、筲箕藤、铁箍蔓草、玄麻根、红米藤、红饭藤
药味 味甘、微苦
药性
归经 味甘、微苦,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

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疳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糯米藤
  • 糯米藤
  • 糯米藤
  • 糯米藤
糯米藤

《中药大辞典》:糯米藤

拼音注音
Nuò Mǐ Ténɡ
别名

捆仙绳(《天宝本草》),糯米菜(《峨嵋药植》),糯米草、米浆藤(《贵州民间方药集》),生扯拢、筲箕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铁箍蔓草(《贵阳民间药草》),玄麻根(《四川中药志》),红米藤、红饭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雾水葛、自消散、铁节草(《广西中草药》),小铁箍、小粘药、红头带(《云南中草药》),红石薯、猪仔菜、贯线草(《福建中草药》),土加藤(《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带根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产于四川、贵州、浙江等地。

原形态

糯米团,又名:蔓薴麻。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斜倾,或下部卧地而顶部上伸,通常有刚毛。主根粗肥,圆锥形。叶对生,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全缘,基脉3出,网脉在叶背者明显,有刚毛,上面粗糙,或有刚毛;无柄或有短柄;托叶阔卵形。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黄绿色;雄花被裂片3~5,在蕾中镊合状排列,裂片急内弯,背部有横折,形成一环,环上有刚毛,雄蕊5;雌花花萼筒状,柱头钻形,瘦果阔卵形,先端尖,纵棱突起,黑色,光滑。花期7~8月。

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气微、味淡。

性味

甘苦,凉。

①《贵阳民间药草》:"酸辛,寒,无毒。"

②《四川中药产》:"性平,味淡,无毒。"

③《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健脾,止血。治疗疮,痈肿,瘰疬,痢疾,妇女白带,小儿疳积,吐血,外伤出血。

①《天宝本草》:"治跌打伤,痒疬,诸疮痈疽发背。"

②《峨嵋药植》:"根:捣烂,敷治刀枪伤。"

③《贵州民间方药檠》:"补虚,催乳。"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⑤《四川中药志》:"健脾补肾。治乳炎及小儿疳积。"

⑥《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疔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⑦《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治痢疾,痛经。"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吐血,湿热白带,对口疮,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3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湿热白带:鲜蔓薴麻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积食胀满:糯米藤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痈疮脓肿:雾水葛适量捣烂,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广西中草药》)

⑤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⑥治对口疮:鲜蔓薴麻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⑦治痢疾,痛经:糯米草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糯米藤

拼音注音
Nuò Mǐ Ténɡ
别名

捆仙绳、糯米莱、糯米草、米浆藤、生扯拢、筲箕藤、铁箍蔓草、玄麻根、红米藤、红饭藤、雾水葛、自消散、铁节草、土加藤、蔓苎麻根、红石薯、猪仔菜、贯线草、小铁箍、小粘药、红头带、九股牛、小拔毒散、意心藤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nostegia hirta(Bl.)Miq.[Urtica hirtaBl.;Memorialis hirta(Bl.)Wed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卧,长达1m左右,通常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狭卵形、披针形或卵形,长3-11.5cm,宽1.2-2.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无毛或疏生短毛,上面稍粗糙;基生脉3条。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淡绿色;雄花有细柄,花蕾近陀螺形,上面截形,花被片5,长约2mm,雄蕊5,对生;雌花近无梗,花被结合成筒形,上缘被白色短毛,内有雌蕊1,柱头丝状,脱落性。瘦果卵形,长约1mm,先端尖锐,暗绿或黑色,有光泽,约有10条细纵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土壤以较湿润、肥沃的夹砂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于3~4月播种。整地后,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7cm,要穴大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1hm2用种子7.5kg,与草木灰、人畜粪水拌匀撒穴里。

田间管理 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4~5株,并除草、追肥1次。在6月、8月、11月各再中除、追肥1次。以后每年出苗时和5月、11月各中除、追肥1次。肥料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冬季施土杂肥。

性状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润湿展平后,3条基脉明显,背面网脉明显。有时可见簇生的花或瘦果,果实卵形,顶端尖,约具10条细纵棱。气微,味淡。

性味

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甙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洽湿热白带:鲜蔓芋麻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小儿积食胀满:糯米藤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④治痈疮脓肿:雾水葛适量捣烂,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广西中草药》)⑤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⑥治对口疮:鲜蔓芋麻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⑦治痢疾,痛经:糯米草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各家论述

1.《天宝本草》:治跌打伤,痒疬,诸疮痈疽发背。

2.《峨嵋药植》:根:捣烂,敷洽刀枪伤。

3.《贵州民间方药集》补虚,催乳。

4.《民间常用单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5.《四川中药志》健脾补肾。治乳炎及小儿疳积。

6.《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疗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7.《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治痢疾,痛经。

8.《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吐血,湿热白带,对口疮,跌打肿痛。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糯米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

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疳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

2、外用:捣敷。

相关论述

1、《天宝本草》:“治跌打损伤,痒沥,诸疮痈疽发背,消面肿。”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3、《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疔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4、《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治痢疾,痛经,骨折。”

5、《陕西中草药》:“治瘰疬,腹泻,白带。”

6、《安徽中草药》:“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7、《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乳少。”

8、《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咳血,吐血,肾炎,白带,结膜炎,乳腺炎,对口疮,蜂窝织炎。”

9、《湖北中草药志》:“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胃痛,肾炎水肿,尿路结石,妇女血气痛,皮炎。”

10、《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补脾益气。用于脾虚腹泻,食欲不振,脾虚带下。”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乳痈,疔疖:蔓苎麻根(鲜)适量,捣烂、醋调外敷,每日换1次;乳痈外加热敷。(《江西草药》)

2、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鲜糯米团、糯稻根各60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湿热带下:鲜蔓苎麻全草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5、治白带:蔓苎麻根(鲜)30-60g,猪瘦肉125g。酒水各半同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江西草药》)

6、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4-6h换药1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7、治毒蛇咬伤:蔓苎麻根、杠板归各适量,水煎外洗;另用蔓苎麻根(鲜)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8、治脾胃虚弱,形体羸瘦,食欲不振:糯米藤根,炕研细末。每用15-30g,蒸瘦猪肉适量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9、治小儿疳积:糯米藤干根研粉,每用3-9g,布包,用鸡肝1个或猪肝60g,加水蒸熟。去渣,喝汤,2岁以上小儿连肝吃。(《陕西中草药》)

10、治跌打损伤:鲜糯米团3份,鲜半夏1份。捣烂敷伤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11、治咳血:糯米团30-60g,鲜橄榄12粒,猪瘦肉适量。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润湿展平后,3条基脉明显,背面网脉明显。有时可见簇生的花或瘦果,果实卵形,顶端尖,约具10条细纵棱。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荨麻科糯米团属植物糯米团。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卧,长达1m左右,通常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狭卵形、披针形或卵形,长3-11.5cm,宽1.2-2.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上面稍粗糙;基生脉3条。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淡绿色;雄花有细柄,花蕾近陀螺形花被片5,长约2mm,雄蕊5,对生;雌花近无梗,花被结合成筒形,上缘被白色短毛,内有雌蕊1,柱头丝状,脱落性。瘦果卵形,先端尖锐,暗绿或黑色,有光泽,约有10条细纵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
生长见习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土壤以较湿润、肥沃的夹砂土较好。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四川地区于3-4月播种。整地后,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7cm,要穴大底平。施人畜粪水后,种子与草木灰、人畜粪水拌匀撒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