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

爬山虎,中药名。为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et Zucc.)Planch.的根与茎。具有祛风通络,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别名 肉碎补,爬岩姜,猢狲姜,地蜈蚣,岩姜,猴掌姜,石毛姜,毛姜,石连姜,石岩姜,树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石巴掌,碎补,猴姜,申姜,石良姜
药味
药性
归经 肾经,肝经
分类 活血化瘀药
产地 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
功能 祛风通络,活血解毒。
主治

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 爬山虎
爬山虎

《全国中草药汇编》:爬山虎

拼音注音
Pá Shān Hǔ
别名

假葡萄藤、走游藤、飞天蜈蚣、枫藤、爬墙虎、地锦

来源

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以入药。落叶前菜茎,切段晒干备用,根全年可采。

性味

甘、涩,温。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捣烂,酒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爬山虎

拼音注音
Pá Shān Hǔ
别名

爬墙虎、飞天蜈蚣、假葡萄糖、捆石龙、枫藤

英文名
Japanese Creeper Stem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Planch.的。落叶前采茎,切段晒干,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多攀援于岩石、大树或墙壁上。产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落叶灌木。树皮有皮孔,髓白色。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顶端有吸盘。叶互生,花枝上的叶宽卵形,长8~18cm,宽6~16cm,常3裂,或下部枝上的叶分裂成3小叶,幼枝上的叶较小,常不分裂。聚伞花序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cm,较叶柄短;花5数;萼全缘;花瓣顶端反折,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浆果小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6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叶含矢车菊素(cganidin)。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解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爬山虎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通络,活血解毒。

主治

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捣烂,酒调敷患处。

化学成分
叶含矢车菊素(cganidin)。
药理作用

爬山虎的粘液质对于口腔、消化道粘膜有轻度消炎(保护粘膜)的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落叶前采茎,切段晒干备用,根全年可采。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爬山虎。
形态特征
落叶大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须端扩大成粘性吸盘,攀附于树木、山崖及墙壁上,故名“爬山虎”。叶互生,叶柄长8-20cm;叶宽卵形,长10-20cm,宽8-17cm,通常3裂,基部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叶缘有粗锯齿,幼苗或老枝上的叶较小,常为指状3小叶或为3全裂,中间小叶倒卵形,侧生小叶斜卵形,基部偏斜,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夏秋开黄绿色小花,伞房状聚伞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顶端的两叶之间,花5数;萼全缘;花瓣顶端反折;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浆果小球形,熟时蓝黑色。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为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岩壁、树干或墙壁上。
生长见习
喜温暖、阴湿环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早春2-3月剪取枝条,每段2-3节不等,扦插于苗床,经常保持土壤湿润,2周左右生根,成活率90%以上。也可以用压条或种子繁殖,播种前种子须经层积处理,春播,幼苗出土后须搭棚遮荫。当苗高0.5-1尺左右,即可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