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血草

散血草,中药名。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Quercifilix zeylanica(Hout.) Copel.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别名 干肚药
药味 味微苦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 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散血草
  • 散血草
  • 散血草
  • 散血草
散血草

《中药大辞典》:散血草

拼音注音
Sàn Xuè Cǎo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旋蒴苣苔带根全草。春季采挖,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石壁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卵形或近圆形,稀为长圆形,长6~10厘米,边缘具细钝锯齿,两面均伏生短柔毛;具叶柄。花茎数个丛生,直立,高15~20厘米;聚伞花序顶生,花5~6朵,粉红色;苞片小;萼片5,狭;花冠阔钟状,基部稍不等,2唇形,裂片5,卵形,蒴果线形,长2~3厘米,室裂,果瓣2,螺旋状扭转。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止血,散血,消肿。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粉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散血草

拼音注音
Sàn Xuè Cǎo
英文名
Herb of Clarke Boea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ifilix zeylanica(Houtt.)Copel.[Ophioglossum zeylanica Hout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下湿地或溪沟边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约20cm。根茎横生,纤细,被红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疏毛。叶近生或远生,二型;营养叶柄长3-5cm,具棱角,基部以上到叶轴和叶脉密被棕色、开展性有节的长细毛;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三出,长6-9cm,宽3-4cm,侧生羽片短小,全缘或浅裂,顶生羽片浅羽裂;叶脉网状,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叶长,远超出营养叶,叶柄长10-18cm,近无毛;叶片狭缩,三出或单一,裂片线形,先端裂片较大,长5-8cm,下部羽片分裂,两侧1对裂片通常基部下侧有一分叉小片;侧脉明显,下面隆起,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在中脉两侧各有1行,成熟后满布于叶背;无囊群盖。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散血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
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20cm。根茎横生,纤细,被红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疏毛。叶近生或远生,二型;营养叶柄长3-5cm,具角、基郭以上到叶轴和叶脉密被棕色、开展性有节的长细毛;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一出,长6-9cm,宽3-4cm,侧生羽片短小,全缘或浅裂,顶生羽片浅羽裂;叶脉网状,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叶长,远超出营养叶,叶柄长10-18cm,近无毛;叶片狭缩,出或单,裂片线形,先端裂片较大,长5-8cm,下部羽片分裂,两侧1对裂片通常基部下侧有一分叉小片;侧脉明显,下由隆起,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在中脉两侧各有1行,成熟后满布于叶背;无囊群盖。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海南、广两、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下湿地或溪沟边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