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叶

石楠叶,中药名。为蔷薇科石楠属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叶。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的功效。主治风湿痹证、头风头痛、风疹瘙痒。

别名 老少年叶,石眼树叶,石纲,凿树
药味 苦,辛
药性 有小毒,平
归经  
分类 祛风湿药
产地 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
功能 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
主治

用于风湿痹证、头风头痛、风疹瘙痒。

石楠叶
  • 石楠叶
石楠叶
拼音注音
Shí Nán Yè
别名

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英文名
Folium Photiniae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全年可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性状

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含氢氰酸、野樱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石楠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

主治

用于风湿痹证、头风头痛、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不良反应

1、石楠叶含有氢氰酸,若服用过量,容易产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烦躁,四肢无力,脉搏加速等。

2、常用的救治方法为迅速有效地供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然后给予解毒药物,如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静脉注射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化学成分

主含类胡萝卜素、樱花苷、山梨醇、鞣质、正烷烃、苯甲醛、氢氰酸、熊果酸、皂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石楠叶所含的熊果酸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酵母菌有抑制作用。

3、此外,石楠叶还有一定的镇痛、抗炎及抗癌作用;乙醇浸出液能抑制蛙心,收缩兔耳血管,降低犬血压。

毒理作用

叶乙醇浸出液对大鼠毒性较小,60mg/kg、100mg/kg分别服药1个月,对生长无影响,肝及脂质代谢亦无改变。

相关论述

1、《药性论》:石南虽能养肾,亦令人阴痿。

2、《本草纲目》: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藉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

3、《本草从新》:祛风通利,是其所长,补肾之说,未可信也。

4、《本草求真》:石南叶味辛而苦。按辛则有发散之能,苦则具有坚肾之力。若使辛苦而热,则云妇人久服思男,其理或可信矣。然此止属辛苦而性不热,则治止可以言祛风,而补阴之说,亦止因苦坚肾,而肾不泄;因辛散风,而阴不受其蹂躏也。若竟以为补阴滋水,则理已属有碍,而尚可云补火以思男者乎?若果有之,则几类于此者,何莫不为思男之品,而附、桂置雄,又将置于何等地矣。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石楠叶配仙灵脾:石楠叶功能补肝肾;仙灵脾补肾助阳。两药配伍,温补肾阳而不燥,有较好的温肾助阳、补肾气之功。适用于经前乳胀兼有不孕,性感淡漠属肾阳不足者。

鉴别用药

1、石楠叶与五加皮:二者均为祛风湿止痹痛药,可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腰酸脚弱。五加皮入肝肾经,补中益精,坚筋骨,既能外散风湿之邪,又能温补肝肾阳气,治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无力之功大于石楠叶。而石楠叶辛散,能祛风止痛故治疗偏头痛、头风之功则优于五加皮。此外,五加皮能祛风消水而利水消肿,用于皮肤水肿、脚气等;又可祛风除湿止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男子阴囊湿痒,女子阴痒带下等。石楠叶能祛风湿之邪而止痒,治风疹瘙痒。

2、石楠叶与千年健:二者均为祛风湿药,可治风湿痹痛。千年健苦辛而温,气味皆厚,走窜之性较强,可宣通经络,祛风逐痹;石楠叶祛风湿、通经络兼有补肾之功,故强筋骨之功强于千年健,而走窜祛风之力以千年健为优。此外,石楠叶辛散,能祛风止痛,可治头风头痛;能祛风湿之邪而止痒,用治风疹瘙痒。

相关方剂

石楠丸(《圣济总录》)、石楠酒(《千金方》)、仙灵脾浸酒(《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1月采收,晒干。以叶完整、色红棕者为佳。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保存方法

贮于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丝条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光滑;下表面色较浅,主脉突起,侧脉羽状排列。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蔷薇科石楠属植物石楠。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m,有时可达12m。小枝褐灰色,无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2-4cm,老时无毛;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2cm,宽3-6.5cm,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幼时中脉有绒毛,成熟后两面皆无毛。本种叶片形变异较大,幼苗期锯齿有针刺。花两性;复伞房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便长3-5mm;花密生,直径6-8mm;萼筒杯状,长约1mm;萼片5,阔三角形,长约1mm,先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圆形,直径3-4mm;雄蕊20,外轮较花瓣长,内轮较花瓣短,花药带紫色;花柱2,有时为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子房先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鲜艳着目,后成褐紫色。种子1颗,卵形,长2mm,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杂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