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丸子

岩丸子,中药名。为秋海棠科植物柔毛秋海棠BegoniahenryiHemsl.的块茎。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具有活血消肿,止血,解毒利湿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肿痛,咯血,尿血,红崩白带,淋证,狂犬咬伤。

别名 岩酸、石鼓子、一口血、独牛、酸杆杆、一面锣
药味 味苦、酸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消肿,止血,解毒利湿。
主治

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肿痛,咯血,尿血,红崩白带,淋证,狂犬咬伤。

岩丸子
  • 岩丸子
  • 岩丸子
岩丸子
别名

石鼓子、一口血、独牛

来源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柔毛秋海棠Begonia henryi Hemsl.,以块茎入药。秋后挖取块茎,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

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

解毒,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红崩白带;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岩丸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消肿,止血,解毒利湿。

主治

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肿痛,咯血,尿血,红崩白带,淋证,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岩丸子、虎杖、旱田草各10g,豺皮樟、观音座莲20g,水煎服。(《常用草药图集》)2、治狂犬咬伤:岩丸子、加吊藤各15g,水煎服。《常用草药图集》)

附注

民间有用本品避孕:月经净后,每天用一个,酒吞服,连服七天。据说可避孕一年,待研究。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挖块茎,洗净,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柔毛秋海棠。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草本,高4-12cm。块茎圆球形;无茎。通常有1叶(有时有2-3叶),叶柄长4-8cm,有柔毛;叶片圆心形,长宽约3-7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凹口张开,近对称,两面具伏生柔毛,边缘有细圆齿。叶柄纤细,长4-8cm,有柔毛。二歧聚伞花序从地下生出,总花梗长7-17cm,有柔毛,花2-3朵,粉红色;雌雄花各有花被片4,蒴果长近1.8cm,略具柔毛,有3翅,1翅较大,狭三角形,尖头。花、果期秋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湖北、四川、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阴湿山地石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