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蕡

麻蕡,中药名。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 Cannabis satia L.的雌花序及幼嫩果序。具有祛风,止痛,镇惊的功效。主治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别名 鹰、臬实、麻勃、麻蓝、青羊、青葛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止痛,镇惊。
主治 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麻蕡
  • 麻蕡
  • 麻蕡
  • 麻蕡
麻蕡

《中药大辞典》:麻蕡

拼音注音
Má Fén
别名

麻勃(《本经》),麻蓝、青羊、青葛(《吴普本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桑科植物大麻幼嫩果穗

性味

辛,平,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医林纂要》:"甘微辛,平。"

③《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有毒。"

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服。

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②《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镇痉。治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①《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

②《别录》:"破积,止痹,散脓。"

③《本经逢原》:"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

④《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

⑤《药物图考》:"主贫血干嗽,安抚神经,止抽搐,痛风,痹症,安眠,调经破瘀,子宫不复原,卵腺痛,癫狂,花痴,肤痒。"

⑥李承祜《生药学》:"治躁狂,癔病,痉挛性咳嗽,喘息,神经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分。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

《药物图考》:"麻蕡有毒,臭气甚浓,入口嚼尝,先时无味,后则微辛而麻。《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于贫血症当酌加黄芪(肺结核症禁黄芪)、当归、铁剂等药;若兼干嗽宜去黄芪,加润肺之药;若偏枯痛风痹症,须与乌头、马钱子等药并施;如头痛宜佐芎藭、蔓荆子、羌活之类;若疗癫狂、花痴,须加莨菪等药;调经宜与当归、木香、羌活并用;肤痒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黄、虾蟆草、芥穗等药。""此药常服致瘾。"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麻蕡

拼音注音
Má Fén
别名

(台木)实、麻勃、麻蓝、青羊、青葛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陶隐居以麻蕡为牡麻,牡麻则无实;苏恭以为责即实,非花也。按《本经》麻责主七伤,利五脏,多食令人狂走,观古今方书用麻子所治亦尔。又麻化非所食之物,如苏之沦似当矣。然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云味苦,主诸风及女经不利,以蔗虫为使,然则蕡也、子也。花也,其物平。

2.《药物图考》:麻贡,即雌麻之花也,由贡结实,即为麻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雌花序及幼嫩果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化学成分

含△1-四氢大麻酚(△1-tetrahydrocanna-binol),大麻色烯(cannabichromene),大麻萜酚(cannabigerol)[1],大麻环酚(cannabicyvclol),△9-6α,10α-反-四氢大麻酚(△9-6α,10α-trans-tetahydrocannabinol)[2],大麻酚酸(cannabinolic acid),△1-四氢大麻酚酸(△1-tetrahydrocannabinolic acid)B[3],大麻萜酚酸(cannbigerolic acid),六氢次大麻呋酚酸(cannabidiolic acid)[4],次大麻酚(cannabidivarinic acid),大麻二酚酸(cannabidiolic acid)[4],次大麻酚(cannabivarin),四氢次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varn)[5],次大麻色烯(cannabivarichromene)[6],大麻二吡喃环烷(cannabicitran)[7],大麻香豆酮(cannabicoumaronone)[8],四氢二羟基大麻酚大麻二酚羧酸酯(tetrahydrocannabitriolcannabidiolcarboxylic acid ester)[9];还含有7-羟基-5-甲氧基-1,2-二氢化茚-1-螺环六烷(7-hydroxy-5-甲氧基-1,2-二氢化茚-1-螺环六烷(7-hydroxy-5-methoxyindan-1-spiro-cy-clohexane),5,7-二羟基-1,2-二氢化茚-1-螺一环六烷(5,7-dihydroxyindan-1-spirocyclohe-xane)[10],3,5,4′-三羟基联苄(3,5,4′-trihydroxybibe-nzyl)[11].

性味

辛;性平;有毒

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镇痛;定惊安神。。主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药物图考》:麻蕡有毒,臭气甚浓,人口嚼尝,先时无味,后则微辛而麻。《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于贫血症当酌加黄芪(肺结核症禁黄芪)、当归、铁剂等药;若兼干嗽宜去黄蔑,加润肺之药;若偏枯痛风痹症,须与乌头、马钱子等药并施;如头痛宜佐芎藭、蔓荆子、羌活之类;若疗癫狂、花痴,须加茛菪等药:调经宜与当归、木香、羌活并用;肤痒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黄、虾螟草、芥穗等药。此药常服致瘾。

2.《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

3.《别录》:破积,止痹,散脓。

3.《本经逢原》: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

4.《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

5.《药物图考》:主贫血于嗽,安抚神经,止抽搐,痛风,痹症,安眠,调经破瘀,子宫不复原,卵腺痛,癫狂,花痴,肤痒。

6. 李承祜《生药学》:治躁狂,宿病,痉挛性咳嗽,喘息,神经痛。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麻蕡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止痛,镇惊。
主治
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外用:捣敷。
禁忌
体虚及孕妇禁服。
注意事项
体虚及孕妇忌服。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②《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久服,通神明,轻身。”

2、《别录》:“破积,止痹,散脓。”

3、《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

4、李承祜《生药学》:“治躁狂,癔病,痉挛性咳嗽,喘息,神经痛。”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7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卵形苞;花被小,膜质;雌蕊1;子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生长环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期能耐5--3℃霜冻,生长适宜温度为19-23℃。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生长健壮、结实多的雌株割下果枝,晒干,脱粒,备用春季3-4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种子10粒左右;条播:按行株距45cm×6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覆土,盖草木灰一层。播后7-10天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