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力草

脱力草,中药名。为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蝇子草 Silene fortunei vis的干燥带根全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别名 鹤草、洒线花、沙参、野蚊子草、脱力草、粘蝇花、苍蝇花、粘蝇草、土桔梗、银柴胡、蚊子草、白接骨丹、水白参、白花壶瓶、小叶鲤鱼胆、瞿麦沙参、八月白、白花瞿麦、小仙桃草
药味 味辛、涩
药性
归经 味辛、涩,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 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脱力草
  • 脱力草
  • 脱力草
  • 脱力草
脱力草
拼音注音
Tuō Lì Cǎo
别名

野蚊子草(《苏南种子植物》),苍蝇花(《中药志》),水白参、白花壹瓶、小叶鲤鱼胆、瞿麦沙参、八月白、白花瞿麦、小仙桃草、白葫芦、蛇王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

《江苏药材志》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蝇子草带根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及山坡草丛中。分布我国北部,中部以至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木,高50~150厘米。根圆柱形,粗而长。茎簇生,直立,基部带木质,具粗糙短毛。基生叶匙状披针形,稠密;茎生叶线状棱针形,先端锐尖,基部窄狭成细柄。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上部有粘液;花蔷薇色或白色;萼长管形,光滑,脉多条,先端5裂;花瓣5,基部成爪,瓣片2裂,每裂片更细裂成窄条;雄蕊10;子房3室,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上部略膨大而下部狭小,呈棍棒状,成熟时顶端6齿裂。种子有瘤状突起。花期7~10月。

化学成分

根和叶具有生物碱、皂甙、鞣质、淀粉等反应。

性味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辛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涅,补虚活血。治尿路感染,白带,痢疾,病后体虚,扭、挫伤。

①《江苏药材志》:"滋补强壮。治体虎或病后虚弱少力。"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捣烂绞汁服。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痢疾、嗜盐菌性肠炎:野蚊子草一两,加糖一两,水煎服。

②治尿路感染:野蚊子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白带:野蚊子草一两,水煎服。或野蚊子草、金灯藤、金樱子、白毛藤各一两,白槿花四钱,水煎服。

④治挫伤,扭伤、关节肌肉酸痛:野蚊子草根五钱,加烧酒或75%酒精三两浸泡,取汁外搽伤痛处。(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蝮蛇咬伤,肿胀疼痛,眼花复视:野蚊子草根五至十株,捣烂,加开水浸五至十五分钟后,绞汁内服。药渣再加水浸,外敷伤周围,留孔排泄毒液。(《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脱力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
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鲜捣敷。
化学成分
根和叶含氨基酸。
药理作用
对肿瘤的影响:蝇子草根中的化合物低浓度刺缴 Jurkat胂瘤细胞增殖,高浓度抑制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关论述

1、《陕西中草药》:“发表解热,利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凉血。主治虚劳发热,小儿疳积发热,寒热往来,咽喉疼痛,跌打损伤,骨折,遗尿,淋症,劳伤等。”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3、《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蝮蛇咬伤,扭挫伤,关节肌肉酸痛。”

4、《湖南药物志》:“治颈淋巴结结核。”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痢疾、肠炎:野蚊子草30g,加糖30g水煎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白带:野蚊子草30g,水煎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全身浮肿:野蚊子草根30g,装入洗净去肠杂的母鸡肚内,用麻线扎好,放瓦罐内,加水煨至鸡肉烂时,去药渣。食肉饮汤(勿放盐);或用猪瘦肉500g同煨亦可。(《安徽中草药》)

4、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鲜蝇子草30-60g。捣汁,加蜂蜜适量,用棉签蘸汁抹咽部,使吐去痰涎。另用本品根30g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5、治挫伤,扭伤,关节肌肉酸痛:野蚊子草根15g,加烧酒或75%乙醇90g浸泡。取汁外搽伤痛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50-100cm。根圆锥形或圆柱形,平直或扭曲,长10-20cm,宽1-2cm;表面浅黄色,具纵纹,纵纯上布有稍突起的横纹;质坚硬,折断面坚实致密,较平坦,茎基部稍带木质,具粗糙短毛,中部以上多分枝,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叶对生;完整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5cm,宽2-6mm,先端尖锐,基部狭窄成短柄。聚伞花序顶生,花粉红色或白色。蒴果棍棒状。种子赤黄色,有瘤状突起。气微,根味微甘,后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蝇子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50-150cm。根圆柱形,粗而长。茎簇生,直立,基部带木质,具粗糙短毛。基生叶匙状披针形,稠密;茎生叶线状棱针形,先端锐尖,基部窄狭成细柄。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上部有粘液;花蔷薇色或白色;萼长管形,光滑,脉多条,先端5裂;花瓣5,基部成爪,瓣片2裂,每裂片更细裂成窄条;雄蕊10;子房3室,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上部略膨大而下部狭小,呈棍棒状,成熟时顶端6齿裂。种子有瘤状突起。花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我国北部,中部以至长江以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及山坡草丛中。
生长见习
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可栽培。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季4-5月播种,条播,行距0.3m,开浅沟匀撒种子于沟内,覆土0.5cm。
病虫防治
虫害有红蜘蛛,可用石硫合剂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