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树
《红河中草药》
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常绿乔木,高达25米。小枝具棱。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异甚大,常为椭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具羽状脉,侧脉6~8对,脉腋有腺点。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小,绿白色;花被片6,卵形,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果实球形,黑色,直径6~8毫米;果托倒圆锥状,红色,有纵条纹。
本植物的叶(香樟叶)、果实(香樟果)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树干和树根含挥发油2~4%,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醚,含量达60~95%,其次为β-蒎烯、水芹烯、丁香油酚和桂皮醛等。
微辛,温。
温中散寒,消食化滞。治胃肠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内服:煎汤,3~5钱。
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钱,山茨菇五分,红糖二钱,水煎服。
本品还可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跌打损伤等症。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香樟
1、《草药新纂》:“为行气药,强心药。能治胃痛、霍乱、噎气等证。”
2、《贵阳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汗。”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能避邪恶,除风湿;治霍乱腹胀,宿食不化,手足风湿痹痛及疥癣。”
4、《涝南药物志》:“发表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恶气中恶,心腹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脚气,疥癣风痒,手足风痛,腹痛,老虎咬伤。”
5、《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作兴奋剂,又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1、治胃寒腹痛:香通9g,茴香根9g,青藤香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2、治跌打内伤:樟根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3、治嘴歪风(面神经麻痹):鲜香樟根60g,枫香树根皮15g,混合捣烂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4、治狐臭:香樟根为细未,加入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四五次可好。(出自《贵阳民间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