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

细草,中药名。为金鱼藻科金鱼藻属植物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的全草。具有凉血,利尿的功效。主治血热吐血、咳血,热淋涩痛。
别名 小鸡腿,蕀蒬,细草,葽绕,棘菀
药味 苦,辛
药性
归经 肾经,肺经,心经
分类 安神药
产地 山西,陕西
功能 凉血,利尿。
主治 血热吐血、咳血,热淋涩痛。
细草
  • 细草
  • 细草
细草
拼音注音
Xì Cǎo
别名

藻(《植物名实图考》),金鱼藻、聚藻(《植物学大辞典》),松藻(《中国植物图鉴》),软草(《四川中药志》),鱼草(《重庆草药》)。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金鱼藻科植物金鱼藻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长于池沼、湖泊及河沟中。分布全国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沉水草本,全株暗绿色。茎细长,长20~40厘米,有分枝。叶通常5~12片轮生,叶片2歧或细裂,长1.5~2.5厘米,稍脆硬,叶缘有微小刺状锯齿,无柄。花小,单性,腋生,无花被,具8~12片总苞;雄花具雄蕊多数,雌花具雌蕊1枚,子房长卵形,上位,1室,1胚珠,花柱呈钻形。小坚果,卵圆形,长4~6毫米,花柱宿存,基部有刺。花期秋季。

药理作用

对小鼠有降低血清胆甾醇之作用,其作用强于海带,其醚提取物之作用不及醚处理后之残渣。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内伤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入散剂,1~2钱。

复方

治吐血:细草、仙鹤草、见血清。等量为末。用童便下,每服三钱。(《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细草

功效作用

功能
凉血,利尿。
主治
血热吐血、咳血,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散剂。
禁忌
虚寒性出血,以及大便溏泄者禁服。
药理作用
对小鼠有降低血清胆甾醇之作用,其作用强于海带,其醚提取物之作用不及醚处理后之残渣。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内伤出血。”

2、《福建药物志》:“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吐血,咳血,淋病,咳嗽,大便秘结。”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内伤吐血:①细草、仙桃草、见血清各等分。烘千打粉,每服9g,童便送服。(《重庆草药》②金鱼藻、龙牙菜等量。为末,用童便下,每服9g。(江西药科学校《草药手册》)

2、治慢性气管炎:金鱼藻从水中捞出以后,立即洗净,阴干或烘干。可制成散剂、水丸或蜜丸,每次服1.5-2g,每日2-3次。用量过大,有口干、腹泻等副作用,减量以后会自行缓解,不必治疗。(《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呈不规则丝团状,全体绿褐色,苿细柔,长短不一,长达60cm,具分枝。叶轮生,每轮6-8叶,叶片常破碎,一至二回_二歧分叉,裂片线条形,边缘仅侧具刺状小齿。有时叮见暗红色小花,腋生,总苞片钻状。小坚果宽椭圆形,平滑,边缘无翅,有3长刺。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金鱼藻科金鱼藻属植物金鱼藻。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全株暗绿色。茎细柔,长20-60cm,有分枝。叶轮生,每轮6-8叶;无柄;叶片长5-25mm,2歧或细裂,裂片线状,长1.5-2.5cm,具刺状小齿。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腋生,无花被;总苞片8-12,钻状;雄花具多数雄蕊;雌花具雌蕊1枚,子房上位,长卵形,1室,花柱呈钻形小坚果,卵圆形,光滑。花柱宿存,基部具刺。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温暖地区的天然水域中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淡水池沼、湖泊及河沟中,常生于1-3m深的水域中,形成密集的水下群落。
生长见习
为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较强,适温性较广,在水温低至4℃时也能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