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枝唐松草

展枝唐松草,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 Steph.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发汗解表的功效。主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蛇虫咬伤,脾胃不和,饮食不佳,胃酸胃痛、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外感风寒风热、发烧不退、头痛头晕、咽喉肿痛。
别名 歧序唐松草、坚唐松草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归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发汗解表。
主治

1、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蛇虫咬伤。

2、脾胃不和,饮食不佳,胃酸胃痛、腹部胀满,大便溏泄。

3、外感风寒风热、发烧不退、头痛头晕、咽喉肿痛。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 展枝唐松草
展枝唐松草
拼音注音
Zhǎn Zhī Tánɡ Sōnɡ Cǎo
别名

歧序唐松草、坚唐松草

出处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展枝唐松草全草。夏季割取,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草地、田边、沙地及沙丘。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叶向上直展,为2~3回近羽状复叶;叶片长8~18厘米,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0.8~2厘米,宽0.5~1.5厘米,通常3裂,裂片全缘或具2~3齿;叶柄基部具短鞘;托叶膜质,撕裂状。圆锥花序稍呈伞房状,2叉状分枝,分枝开展;花小,萼片4,淡黄绿色,狭卵形;无花瓣;雄蕊多数;心皮1~5,柱头三角形,具翅。瘦果近纺锤形,伸直或稍弯曲,长4~6毫米,纵肋8。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健胃,制酸,发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复方

①治夏季头痛头晕:展枝唐松草适量,煮水服。

②治吐酸水,烧心:展枝唐松草适量,生吃。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展枝唐松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发汗解表。

主治

1、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蛇虫咬伤。

2、脾胃不和,饮食不佳,胃酸胃痛、腹部胀满,大便溏泄。

3、外感风寒风热、发烧不退、头痛头晕、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相关论述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清热解毒、健胃、制酸、发汗。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夏季头痛头晕:展枝唐松草适量,煮水服。

2、治吐酸水,烧心:展枝唐松草适量,生吃。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割取,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展枝唐松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状茎细长,节处长须根。茎直立,通常自中部近二歧状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4cm;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下部及中部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复叶;有短柄;叶片长8-18cm;小叶坚纸质或薄革质,楔状倒卵形、宽倒卵形、长圆形或圆卵形,长0.8-3.5cm,宽0.6-2.6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3浅裂,裂片全缘或有2-3齿,上面脉常稍下陷,下面有白偻,脉平或稍降起,网脉明显。圆锥花序,近二歧状分枝;花两性,花梗细,长1.5-3cm,在结果时稍增长;萼片4,花瓣状,狭卵形,长约3mm,宽约0.8mm,淡黄绿色,或绿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5-14,长3-5mm,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长约2.2mm,有短尖头;心皮1-5,无柄,柱头有宽翅,呈箭头形瘦果狭卵球形,稍斜,长4-5.2mm,有8条纵肋。柱头长约1.6mm,微弯。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
生长环境
生于平原草地、田边或干燥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