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参

紫参,中药材名。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痛,带下,风湿骨痛,瘰疬,疮肿,乳痈,带状疱疹,麻风,跌打伤肿。
别名 小丹参,半枝莲,活血草,紫丹花,紫参,月下红,五凤花,乌沙草,石打穿,山缝拿,红根参,大发汗,石大川,田芹菜,墨面风
药味 苦,辛
药性 微寒
归经 脾经,肝经
分类 活血化瘀药
产地 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
功能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痛,带下,风湿骨痛,瘰疬,疮肿,乳痈,带状疱疹,麻风,跌打伤肿。
紫参
  • 紫参
  • 紫参
  • 紫参
  • 紫参
  • 紫参
紫参
拼音注音
Zǐ Shēn
别名

石见穿、石打穿、月下红

英文名
Herba Salviae Chinesnsis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Salvia chinensis Benth. 的全草。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草丛中。主产江苏、浙江、安徽亦产。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茎方形,单一或分枝,表面紫棕色或绿色,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全为单叶或茎下部为三出复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7cm,边缘有圆齿。轮伞花序6花,集成假总状或圆锥花序;花萼钟状,紫色;花冠蓝紫色或紫色,外被长柔毛;雄蕊2,花丝短,药隔长;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根含水苏糖(stachyose)。

性味

性平,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紫参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痛,带下,风湿骨痛,瘰疬,疮肿,乳痈,带状疱疹,麻风,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根含水苏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开花期采割全草,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华鼠尾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根多分枝,直根不明显,黄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倾斜,四棱形。叶对生;下部叶为三出复叶,顶端小叶较大,两侧小叶较小,卵形或披针形,上部叶主国单叶,卵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0.8-4.5m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近心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锯或全缘,两面均被有短柔毛毛。轮伞花序,每轮有花6,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腑生,花序长5-24cm;苞片披针形,长于小花梗;花萼钟状,长4.5-6mm。有11条脉纹,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花冠紫色或蓝紫色,冠筒长10mm,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心形,先端凹,下唇呈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丝较短,藏于花冠之内。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光滑,包被于宿萼之内。花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及田野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