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杆

白花杆,中药材名。虎耳草科绢毛山梅花PhiladelphussericanthusKoehne,以根皮入药。具有活血定痛的功效。主治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太阳头痛。
别名 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东天目]、山梅花
药味
药性
归经 苦,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定痛。
主治

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太阳头痛。

白花杆
  • 白花杆
  • 白花杆
  • 白花杆
白花杆
拼音注音
Bái Huā Gǎn
别名

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东天目]、山梅花

来源

虎耳草科绢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宁夏。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活血定痛。

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根皮8钱,用狗肉炖熟,调白糖服。

太阳头痛:根皮加白糖共捣烂,敷贴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花杆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定痛。

主治

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太阳头痛。

用法用量

1、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根皮8钱,用狗肉炖熟,调白糖服。

2、太阳头痛:根皮加白糖共捣烂,敷贴患处。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灌木,高1-4m。一年枝近无毛,二年枝灰褐色至赤褐色。叶椭圆状卵形至披针状卵形,长4-11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浅锯齿,上面疏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沿各脉疏被短伏毛,脉腋常有丛毛。总状花序有5-15朵花,花直径2.5-3cm,花梗长6-12mm,被毛;萼被毛,萼片卵形,长6-7mm;花瓣倒卵形,白色,长约1.3cm,外面基部疏被毛;花柱无毛。蒴果倒卵形,长7mm,宽5mm。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宁夏。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600-2500m处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