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菌

猴头菌,中药名。为齿菌科猴头菌属真菌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ex Fr.)Pers.[Hydnum erinaceus Bull.ex Fr]、珊瑚状猴头菌H.coralloides(Scop.ex Fr.)Pers.ex Gray[Hydnum coralloides Scop.ex Fr.]的子实体。具有健脾养胃,安神,抗癌的功效。主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别名 猬菌、刺猬菌、小刺猴头、猴菇、猴头菇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
主治 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猴头菌
  • 猴头菌
  • 猴头菌
猴头菌

《全国中草药汇编》:猴头菌

别名

猴头、刺猬菌、猬菌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齿菌科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 ex Fr.) Pers.,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生于栎、胡桃等阔叶树种的立木及腐木上。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利五脏,助消化。主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

用法用量

消化不良:猴头菌2两,水浸软,切成薄片,水煎服,日服2次,黄酒为引。

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猴头菌(干品)5两,切片与鸡共煮食用,日服1次(或用鸡汤煮食)。

备注

(1)据文献,本品子实体内含抗癌物质。

(2)还有一种小刺猴头菌Herieium captmedusae (Bull. ex Fr.) Pers.,刺密而短,效用同猴头菌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猴头菌

拼音注音
Hóu Tóu Jūn
别名

猴菇、猬菌、刺猬菌、小刺猴头、猴头菇

英文名
Hericium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齿菌科真菌猴头菌、珊瑚状猴头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icium erinaceus(Bull.ex Fr.)Pers.[Hydnum erinaceus Bull.ex Fr.,Hericium caput-medusae Pers.];Hericium coralloides(Scop.ex Fr.)Pers.ex Gray[Hydnum coralloides Scop.ex Fr.]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栎等阔叶树倒、腐木上。

2.生于云杉、冷杉等的枯腐木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甘肃、上海、浙江、河南、广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悬于树干上,少数座生,长径5-20cm,最初肉质,后变硬,个别子实体干燥后菌肉有木栓化倾向,有空腔,松软。新鲜时白色,有时带浅玫瑰色,干燥后黄色至褐色。菌刺长2-6cm,粗1-2mm,针形,末端渐尖,直或稍弯曲,下垂,单生于子实体表面之中,下部、上部刺退化或发育不充分。菌丝薄壁,具隔膜,有时具锁状联合。菌丝直径10-20μm。囊状体内有颗粒状物,直径10μm左右。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有1个大油滴,(4-5)μm×(5-6.5)μm。

2.珊瑚状猴头菌 子实体肉质,通常有数个软而韧的短小主枝,各主枝又多次分枝,形似珊瑚,长10-30cm,主枝基部有时愈合成块。整个子实体鲜时纯白色,干后变硬,浅黄色。主枝和分枝上生有菌刺。在分枝上更为稠密。菌刺圆锥形,锐尖,长5-15mm。菌丝有锁状联合,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1个油滴,(5-6)μm×(4-6)μm。

栽培

生物学特性 猴头是一种木腐菌,属中温型,菌丝在6~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5℃左右,菌丝培养不需要光线照射。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0℃,气温超过25℃未经定向选育的菌种不形成子实体,最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需一定的散射光。猴头为好气性真菌,适宜在偏酸性(pH5.5)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培育技术 猴头子实体培养目前多采用瓶栽方法,药用菌丝体可用固体培养或液体发酵生产。瓶装猴头菌种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制种方法一般与黑木耳、香菇等常规菌种生产技术相同,瓶装培养基也用木屑、棉子壳、甘蔗渣等农副产品加定量的辅料制成,如木屑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和匀料后加清水拌湿,培养料水分含量一般为65%~70%,装瓶后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猴头原种,移入培菌室,保持室温在23~26℃。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培养1个月菌丝长满瓶,移入出菇房,打开瓶塞流通空气,室内湿度加大到90%~95%,温度降到20℃左右,不能超过22℃,过高子实体生长迅速,但球块小、色泽变黄,质量差,如温度降到16℃,子实体生长十分缓慢。出菇房应给以散射光,空气流通,一般从菌蕾形成到子实体成熟,需12~17d。头茬菇采收后,随即清除培养瓶表面残老的菌丝,仍保持在上述出菇房的温湿度条件下,仍可采收再生的子实体。猴头菌丝体液体发酵工艺流程为:试管斜面菌种培养基→一级摇瓶(500ml)种子培养→二级摇瓶(500ml)种子培养→种子罐种子(三级)培养→发酵罐培养。斜面培养基为麦麸50g(蒸水取上清液),葡萄糖10g,蛋白胨2g,KH2PO4 1g,MgSO4·7H2O0.75g,琼脂20g加水1000ml,pH自然。种子培养基成分同上,但不加琼脂。种子罐培养基:葡萄糖2%,豆饼粉1%,蛋白胨或酵母膏0.1%,KH2PO4 0.15%,MgSO4·7H2O 0.75%。发酵培养基:蔗糖3%,黄豆饼1.5%,蛋白胨0.1%,KHNPO4 0.3%,MgSO4·7H2O 0.15%,pH自然。接种量为每一斜面试管接三角瓶一瓶,一级种子接二级种子接种量10 %,二级接三级5%。培养条件:一级种子在旋转式摇床上(200r/min)培养4~5d,温度24~26℃,二级种子在往返式摇床(90次/min)培养3d,温度26~28℃。种子罐培养在40L罐中投料20L,温度26~28℃,搅拌速度200r/min,培养2~3d,通气量为1:0.3~1:0.5。发酵罐培养与种子罐基本相同。当发酵液变为黄棕色、布满菌丝,残糖含量在0.2%左右,即可终止发酵。

性状

性状鉴别 (1)猴头菌 子实体卵圆形或块状,直径5-20cm,基部狭窄或有短柄。表面浅黄色或浅褐色,除基部外,生有下垂软刺,长1-3cm,末端渐尖。气微,味微苦。

(2)珊瑚状猴头菌 于实体基部生有数枚主枝,各主枝又有短细小枝,形似珊瑚状;刺长5-15mm,末端锐尖。

化学成分

猴头菌子实体中含猴头菌酮(hericenone)A、B、D、E、F、G、H,猴头菌碱(hericerin),(9R,10S,12Z)-9,10-二羟基-8-氧代-12-十八碳烯酸[(9R,10S,12Z)-9,10-dihydroxy-8-oxo-12-octadecenoic acid)],3-羟基-4-(3,7-二甲基-5-氧代-2,6-辛二烯基)-5-甲氧基-苯并[1,2-c]呋喃-2-酮[3-hydroxy-4-(3,7-dimethyl-5-oxo-2,6-octadienyl)-5-methoxybenzo[1,2-c]furan-2-one],植物凝集素(lectin)。干燥子实体含蛋白质,脂质,纤维及葡聚糖。还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3β-O-吡喃葡萄糖基麦角甾-5,7,22-三烯(3β-O-glucopyranosylergosta-5,7,22-triene),3β,5α,6β-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trihydroxyergosta-7,22-diene)即啤酒甾醇(cerevisterol),3β-O-吡喃葡萄糖基-5α,6β-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3β-O-glucopyranosyl-5α,6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3β,5α,9α-trihydroxyergosta-7,22-diene-6-one),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peroxide),即3β-羟基-5,8-表二氧基麦角甾-6,22-二烯(3β-hydroxy-5,8-epidioxyergosta-6,22-diene),3β-O-吡喃葡萄糖基-5,8-表二氧基麦角甾-6,22-二烯(3β-O-glucopyranosyl-5,8-epidioxyergosta-6,22-diene)。菌丝体培养物含有猴头菌吡喃酮(erinapyrone)A、B,4-氯-3,5-二甲氧基甲苯(4-chloro-3,5-Dimethoxytoluene),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醇(4-chloro-3,5-dimethoxybenzyl alcohol),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醛(4-chloro-3,5-dimethoxybenzaldehyde),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O-阿拉伯糖醇酯(4-chloro-3,5-dimethoxybenzoic-O-arabitolester),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chloro-3,5-dimethoxybenzooic-methyl ester),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4-chloro-3,5-dimethoxybenzoic acid),猴菇菌素(herierin)Ⅲ、Ⅳ。此外含3-O-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葡萄糖酯甙,3-O-(3'-阿拉伯糖基)-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葡萄糖酯甙,3-O-(2'-葡萄糖基)-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葡萄糖酯甙,3-O-[(2'-木糖基)-(3'-阿拉伯糖基)]-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葡萄糖酪甙,3-O-〔(2'-葡萄糖基)-(3'-阿拉伯糖基)]-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葡萄糖酯甙。菌丝和子实体中含有多糖。

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同基因骨髓移植55d后,受体小鼠免疫功能严重损害。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能力等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连续腹腔注射猴头菌多糖和胸腺肽15d后,小鼠脾细胞产生IL-2能力及对刀豆素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均显着增强。说明猴头菌多糖与胸腺肽合用比单独使用胸腺肽更能明显促进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猴头菌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2mg/只,连续7d,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促进溶血素生成,增加体液免疫的能力。若给小鼠腹腔注射2.88mg/只,连续8d,则可明显对抗由环磷酰胺中毒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下降率仅为对照组的一半。猴头菌多糖在体外对由Con A活化的小鼠胸腺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也可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细胞也有协同作用。

2.抑瘤作用 在Swiss雄性小鼠左前腋皮下,接种肉瘤S180细胞,然后口服猴头菌多糖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1次,连续7d,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对荷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荷瘤重量与其相应鼠脾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猴头菌还能抑制黄曲霉素对大鼠的致肝癌作用,减少肝切面的病灶数。

3.抗溃疡作用及降血糖作用 通过胃蛋白酶抑制吸附实验,证明猴菇菌片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猴头菌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氢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4.延缓衰老作用 猴头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能显着增加果蝇飞翔能力,降低刚孵化果蝇和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并能增加小鼠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

归经

入脾、胃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100g;或与鸡共煮食。

各家论述

1.《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羹CONG。

2.《农政全书》:如无花、麻姑、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

3.《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等功能。与本品有类似功效,且分布区相近似的尚有以下两个近缘种:玉髯 H. Coralloides(Scop.Fr.) Pers, ex Gtay 及分枝猴头菌 H.ramosum(Bull. Ex Merat。) Letellier.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猴头菌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
主治
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100g;或与鸡共煮食。

化学成分

1、猴头菌子实体中含猴头菌酮A、B、C、D、E、F、G、H,猴头菌碱,-9,10二羟基-8-氧代-12-十八碳烯酸,3-羟基-4-(3,7-二甲基5-氧代2,6-辛二烯基)-5甲氧基苯并[1,2-c]呋喃-2-酮[3-hydroxy-4-(3,7-dimethyl-5-0x0-2,6-octadienyl)-5-methoxybenzo[1,2-c]furan-2-one],植物凝集素。

2、干燥子实体含蛋白质,脂质,纤维及葡聚糖等。

3、菌丝体培养物含有猴头菌吡喃酮、猴菇菌素等。菌丝和子实体中含有多糖。

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同基因骨髓移植55天后,受体小鼠免疫功能严重损害,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能力等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连续腹腔注射猴头菌多糖和胸腺肽15天后,小鼠脾细胞产生IL-2能力及对刀豆素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均显著增强。猴头菌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2mg/只,连续7天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促进溶血素生成,提高小鼠血清中的溶血素的含量,增加体液免疫的能力。若给小鼠腹腔注射2.88mg/只,连续8天,则可明显对抗由环磷酰胺中毒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下降率仅为对照组的一半。猴头菌多糖在体外对由ConA活化的小鼠胸腺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也可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细胞也有协同作用。

2、抑瘤作用:在Swiss雄性小鼠左前腋皮下,接种肉瘤S180细胞,然后口服猴头菌多糖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1次,连续7天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对荷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荷瘤重量与其相应鼠脾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猴头菌还能抑制黄曲霉素对大鼠的致肝癌作用,减少肝切面的病灶数。

3、抗溃疡作用及降血糖作用:通过胃蛋白酶抑制吸附实验,证明猴菇菌片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猴头菌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猴头菌口服液及其提取液可使乳酸脱氢酶释放减少,表明对幽门螺杆菌所致细胞损伤起了保护作用。

4、延缓衰老作用:猴头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能显著增加果蝇飞翔能力,降低刚孵化果蝇和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并能增加小鼠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

5、抗疲劳作用:以猴头菌干粉喂养小鼠后,观察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血乳酸、血清尿素氮、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表明猴头菌具有明显的增强运动能力和解除疲劳作用。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利五脏,助消化。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

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胃溃疡。”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消化不良:猴头菌60g,水浸软后,切成薄片,水煎服,每日2次,黄酒为引。

2、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猴头(干品)150g。切片后与鸡共煮食用,每日1次(或用鸡汤煮食)。(1、2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胃溃疡:猴头(干品)30g。水煮,食用,每日2次。(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4、治胃癌,食管癌,肝癌:猴头60g,藤梨根60g,白花蛇舌草60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子实体采收后及时去掉有苦味的菌蒂,晒干或烘干即可。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液过滤,得菌丝体及滤液,将菌丝体烘干,滤液浓缩,加入辅料制片。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猴头菌:子实体卵圆形或块状,直径5-20cm,基部狭窄或有短柄。表面浅黄色或浅褐色,除基部外,生有下垂软刺,长1-3cm,末端渐尖。气微,味微苦。

2、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基部生有数枚主枝,各主枝又有短细小枝,形似珊瑚状;刺长5-15mm,末端锐尖。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齿菌科猴头菌属真菌猴头菌、珊瑚状猴头菌。
形态特征
1、猴头菌:子实体单生,椭圆形至球形,常常纵向伸长,两侧收缩,团块状。悬于树干上,少数座生,长径5-20cm,最初肉质,后变硬,个别子实体干燥后菌肉有木栓化倾向,有空腔,松软。新鲜时白色,有时带浅玫瑰色,干燥后黄色至褐色。菌刺针形,末端渐尖,直或稍弯曲,下垂,单生于子实体表面之中,下部、上部刺退化或发育不充分。菌丝薄壁,具隔膜有时具锁状联合。菌丝直径10-20μm。囊状体内有颗粒状物。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有1个大油滴。2、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肉质,通常有数个软而韧的短小主枝,各主枝又多次分枝,形似珊瑚,长10-30cm,主枝基部有时愈合成块。整个子实体鲜时纯白色,干后变硬,浅黄色。主枝和分枝上生有菌刺,在分枝上更为稠密。菌刺圆锥形,锐尖。菌丝有锁状联合,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1个油滴。
分布区域
1、猴头菌: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甘肃、上海、浙江、河南、广西、西藏等地。2、珊瑚状猴头菌: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生长环境
1、猴头菌:生于栎、胡桃等阔叶树倒、腐木上。2、珊瑚状猴头菌:生于云杉、冷杉等的枯腐木上。
生长见习
猴头是一种木腐菌,属中温型,菌丝在6-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5℃左右,菌丝培养不需要光线照射。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0℃,气温超过25℃未经定向选育的菌种不形成子实体,最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需一定的散射光。猴头为好气性真菌,适宜在偏酸性(pH5.5)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繁殖方式
猴头子实体培养目前多采用瓶栽方法,药用菌丝体可用固体培养或液体发酵生产。
栽培技术
瓶装猴头菌种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制种方法一般与黑木耳、香菇等常规菌种生产技术相同,瓶装培养基也用木屑、棉子壳、甘蔗渣等农副产品加定量的辅料制成,如木屑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和匀料后加清水拌湿,培养料水分含量一般为65%-70%,装瓶后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猴头原种,移入培菌室,保持室温在23-26℃。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培养1个月菌丝长满瓶,移入出菇房,打开瓶塞流通空气,室内湿度加大到90%-95%,温度降到20℃左右,不能超过22℃,过高子实体生长迅速,但球块小、色泽变黄,质量差,如温度降到16℃,子实体生长十分缓慢。出菇房应给以散射光,空气流通,一般从菌蕾形成到子实体成熟,需12-17天。头茬菇采收后,随即清除培养瓶表面残老的菌丝,仍保持在上述出菇房的温湿度条件下,仍可采收再生的子实体。猴头菌丝体液体发酵工艺流程为:试管斜面菌种培养基→一级摇瓶(500ml)种子培养→二级摇瓶(500ml)种子培养→种子罐种子(三级)培养→发酵罐培养。斜面培养基为麦麸50g(蒸水取上清液),葡萄糖10g,蛋白胨2g,KH2PO41g,MgSO4·7H2O0.75g,琼脂20g加水1000ml,pH自然。种子培养基成分同上,但不加琼脂。种子罐培养基:葡萄糖2%,豆饼粉1%,蛋白胨或酵母膏0.1%,KH2PO40.15%,MgSO4·7H2O0.75%。发酵培养基:蔗糖3%,黄豆饼1.5%,蛋白胨0.1%,KHNPO40.3%,MgSO4·7H2O0.15%,pH自然。接种量为每一斜面试管接三角瓶一瓶,一级种子接二级种子接种量10%,二级接三级5%。培养条件:一级种子在旋转式摇床上(200r/min)培养4-5天,温度24-26℃,二级种子在往返式摇床(90次/min)培养3天,温度26-28℃。种子罐培养在40L罐中投料20L,温度26-28℃,搅拌速度200r/min,培养2-3天,通气量为1:0.3-1:0.5。发酵罐培养与种子罐基本相同。当发酵液变为黄棕色、布满菌丝,残糖含量在0.2%左右,即可终止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