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鮡骨

藏鮡骨,中药名。为鮡科动物藏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s(Regan)的骨骼。具有健脾开胃,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水肿。
别名 -
药味 味甘、咸
药性
归经 味甘、咸,性平;归入脾、胃二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健脾开胃,利水消肿。
主治 消化不良,水肿。
藏鮡骨
  • 藏鮡骨
  • 藏鮡骨
藏鮡骨
拼音注音
Cánɡ Zhào Gǔ
英文名
Drymoglossum bone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鮡科动物藏鮡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ptosternon maculatus (Rog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去肉取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

原形态

藏鮡,体延长。体裸露无鳞。侧线不明显,头平扁,眼小,侧上位。吻圆。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上颌须1对,基部扩大呈“T”型,下颌须2对。口大呈弓形,下位。背鳍I,6棘刺弱。脂鳍低,位于背鳍后方,其长稍超过头;臀鳍I-II,5-6。胸鳍1-11,肉质。腹鳍1-5,圆形,不分支。尾鳍截形。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

归经

入脾、胃二经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健脾开胃;利水消肿。主消化不良;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或烧成炭研末,适量,每日2次;或鲜品适量,熬汤,每日2次。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藏鮡骨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开胃,利水消肿。
主治
消化不良,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或烧成炭研末,适量,每日2次;或鲜品适量,熬汤,每日2次。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水肿。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去肉取骨,晒干。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鮡科动物藏鮡
形态特征
藏鮡,体延长。体裸露无鳞。侧线不明显,头平扁,眼小,侧上位。吻圆。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上颌须1对,基部扩大呈“T”型,下颌须2对。口大呈弓形,下位。背鳍I,6棘刺弱。脂鳍低,位于背鳍后方,其长稍超过头;臀鳍1-11,5-6。胸鳍1-11,肉质。腹鳍1-5,圆形,不分支。尾鳍截形。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