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剪藤

铰剪藤,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铰剪藤Holostemma annulare(Roxb.)K.Schun.[Asclepias annularis Roxb.]的全株。具有益气血,通乳汁的功效。主治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缺少。
别名 较剪藤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益气血,通乳汁。
主治 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缺少。
铰剪藤
  • 铰剪藤
  • 铰剪藤
  • 铰剪藤
铰剪藤
拼音注音
Jiǎo Jiǎn Ténɡ
别名

较剪藤

英文名
Annular Holostemma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铰剪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lostemma annulare (Roxb. ) K. Sc-hum.[Asclepias annularis Roxb]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棘丛荒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藤状灌木。具乳汁;茎被微毛。叶对生;叶柄长2-5cm,顶端具丛生小腺体;叶片卵状心形,长5-7cm,宽3.5-5cm,先端渐尖或尖,基部心形,两面均被微毛;侧脉弧曲上升,在叶缘内连接。聚伞花序伞形状或不规则总状,腋生,比叶为短;花梗与此同时花序梗等长;花萼5深裂,裂片卵圆形,被缘毛;花冠黄白色,内面带紫此色,辐状,开放后直径达2cm,裂片厚,卵形,向右覆盖;副花冠环状,10裂,肉质,着生于合蕊冠基部;花药较大,粘合成一个有10个翅的柱;花粉块每室1个,伸长,镰刀形,下垂;花粉块着黑色粉腺;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内藏。蓇葖果单生或双生,披针形,长达12cm,直径约1cm。种子卵圆形,扁平,有翅,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9月,果期冬季。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成份:α-香树脂醇(α-amyrin)、羽扇豆醇(lupeol);氨基酸类;丙氨酸(ala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甘氨酸(glycine),丝氨酸(serine),缬氨酸(valine)和苏氨酸(threonine)。此外,尚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蛋白质(pro-tein)4%,糖(sugar)24%和绽粉(starch)35%[2]。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通经下乳。主产后虚弱;产后缺乳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9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产后虚弱,催乳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铰剪藤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气血,通乳汁。
主治
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缺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成份:α-香树脂醇、羽扇豆醇;氨基酸类;丙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此外,尚含β-谷甾醇,蛋白质4%,糖24%和绽粉。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产后虚弱,催乳等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萝藦科植物铰剪藤。
形态特征
藤状灌木。具乳汁;茎被微毛。叶对生;叶柄长2-5cm,顶端具丛生小腺体;叶片卵状心形,长5-7cm,宽3.5-5cm,先端渐尖或尖,基部心形,两面均被微毛;侧脉弧曲上升,在叶缘内连接。聚伞花序伞形状或不规则总状,腋生,比叶为短;花梗与此同时花序梗等长;花萼5深裂,裂片卵圆形,被缘毛;花冠黄白色,内面带紫此色,辐状,开放后直径达2cm,裂片厚,卵形,向右覆盖;副花冠环状,10裂,肉质,着生于合蕊冠基部;花药较大,粘合成一个有10个翅的柱;花粉块每室1个,伸长,镰刀形,下垂;花粉块着黑色粉腺;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内藏。蓇葖果单生或双生,披针形,长达12cm,直径约1cm。种子卵圆形,扁平,有翅,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9月,果期冬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棘丛荒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