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果木

角果木,中药名。为红树科角果木属植物角果木Ceriops tagal(Perr.)C.B.Rob[Rhizophora tagal Perr.]的树皮。具有解毒敛疮,止血的功效。主治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别名 细蕊红树
药味 -
药性 -
归经 -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敛疮,止血。
主治 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角果木
  • 角果木
  • 角果木
  • 角果木
角果木
拼音注音
Jiǎo Guǒ Mù
别名

细蕊红树

英文名
Common Ceriops
出处

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树科植物角果木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ops tagal (Perr.) C.B.Ro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滩红树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干常弯曲,树皮灰褐色,有细小的裂纹;茎基部有很多小支柱根;枝有明显的环形叶痕。单叶,交互对生;叶柄长1-3cm;托叶长1-2.5cm;叶片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圆,基部狭长,全缘;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不明显,光亮。聚伞花序常腋生于新枝近顶端的节上,具梗,长约2.5cm;花长约5.5mm;萼裂片5,裂片长圆形而小,花时直立,果时反卷;花瓣5-6,生于一个10-12裂肉质花盘基部,白以,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mm,先端微凹,有3-4条微小的棒状附属体;雄蕊10-12,长短相间,生于花盘裂片间;子房半下位,3室,花柱短。果棍棒状,长1-2cm,有宿存花萼。种子1,于果离母树前发芽,胚轴长棒状,稍柔弱,长15-30cm,中部以上略粗大。花期秋、冬季,果期冬季。

化学成分

角果木树皮中富含鞣毛(tannin)[1]。枝中含1D-1-O-甲基-粘肌醇(1D-1-O-methyl-muco-inositos)[2]。

功能主治

解毒敛疮;止血。主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作收敛剂,取树皮煮汁。可以止血。又可治恶疮。非洲海岸民间有取枝、叶煮汁为奎宁的代用品。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角果木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敛疮,止血。
主治
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
化学成分
角果木树皮中富含鞣毛。枝中含1D-1-O-甲基-粘肌醇。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作收敛剂,取树皮煮汁。可以止血。又可治恶疮。非洲海岸民间有取枝、叶煮汁为奎宁的代用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11月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红树科角果木属植物角果木。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干常弯曲,树皮灰褐色,有细小的裂纹;茎基部有很多小支柱根;枝有明显的环形叶痕。单叶,交互对生;叶柄长1-3cm;托叶长1-2.5cm;叶片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圆,基部狭长,全缘;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不明显,光亮。聚伞花序常腋生于新枝近顶端的节上,具梗,长约2.5cm;花长约5.5mm;萼裂片5,裂片长圆形而小,花时直立,果时反卷;花瓣5-6,生于一个10-12裂肉质花盘基部,白以,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mm,先端微凹,有3-4条微小的棒状附属体;雄蕊10-12,长短相间,生于花盘裂片间;子房半下位,3室,花柱短。果棍棒状,长1-2cm,有宿存花萼。种子1,于果离母树前发芽,胚轴长棒状,稍柔弱,长15-30cm,中部以上略粗大。花期秋、冬季,果期冬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滩红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