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蕨

黑心蕨,中药名。为中国蕨科黑心蕨属植物黑心蕨Dryopteris concolor(Langsd.et Fisch.)Kuhn[Pteris concolor Langsd.et Fisch.]的全草。具有清热利尿,止血的功效。主治淋证,外伤出血。
别名 -
药味 味微苦、涩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涩,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尿,止血。
主治 淋证,外伤出血。
黑心蕨
  • 黑心蕨
  • 黑心蕨
  • 黑心蕨
  • 黑心蕨
黑心蕨
拼音注音
Hēi Xīn Jué
英文名
Concolorous Doryoteris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黑心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ryopteris concolor (Langsd.Et Fisch.)Kuhn [Pteris concolor Langsd. Et Fi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800m的林下溪旁或田埂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35cm。根茎短而细小,近直立,被披针形鳞片,淡棕色,中央有1条厚的栗黑色中肋。叶纸质,簇生,一型;叶柄、叶轴及羽轴均为亮紫黑色,叶柄长6-24cm,疏被褐色短毛,后近光滑,基部被鳞片;叶片近五角形,长宽近相等,4-8cm,渐尖头,基部阔心形或戟形,几为三等裂,中央1片阔菱形,羽状深裂,长3.5-5cm,宽2-4cm,基部阔楔形,下延于叶轴,基部1对小羽片最大,羽状半裂或浅裂,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4.5cm,宽2.5-3.5cm,基部下延与中央1片下延的阔翅相连,下侧基部小羽片特长,羽状深裂,第2片小羽片有粗齿,其余全缘,上侧小羽片短,全缘;叶脉羽状,小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群沿裂片两侧边缘分布,先端及缺刻不育;囊群盖全缘。

化学成分

叶含22(29)-何帕烯[hop-22(29)-ene],何帕醇(hydroxyhopane),6,22-何帕二醇(zeorin),无羁萜(friedelin),羊齿-9(11)-烯[fern-9(11)-ene],角鲨烯(squalene)。

归经

入膀胱、肝二经

性味

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止血。主淋证;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涩,性凉。有清热、利尿、止血的功能。用于尿路感染、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黑心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尿,止血。
主治
淋证,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化学成分
叶含22(29)-何帕烯,何帕醇,6,22-何帕二醇,无羁萜,羊齿-9(11)-烯,角鲨烯。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涩,性凉。有清热、利尿、止血的功能。用于尿路感染、外伤出血等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中国蕨科黑心蕨属植物黑心蕨。
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35cm。根茎短而细小,近直立,被披针形鳞片,淡棕色,中央有1条厚的栗黑色中肋。叶纸质,簇生,一型;叶柄、叶轴及羽轴均为亮紫黑色,叶柄长6-24cm,疏被褐色短毛,后近光滑,基部被鳞片;叶片近五角形,长宽近相等,4-8cm,渐尖头,基部阔心形或戟形,几为三等裂,中央1片阔菱形,羽状深裂,长3.5-5cm,宽2-4cm,基部阔楔形,下延于叶轴,基部1对小羽片最大,羽状半裂或浅裂,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4.5cm,宽2.5-3.5cm,基部下延与中央1片下延的阔翅相连,下侧基部小羽片特长,羽状深裂,第2片小羽片有粗齿,其余全缘,上侧小羽片短,全缘;叶脉羽状,小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群沿裂片两侧边缘分布,先端及缺刻不育;囊群盖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800m的林下溪旁或田埂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