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吹箫

老鼠吹箫,中药名。为清风藤科植物云南清风藤SabiayunnanensisFranch.的茎叶或根。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至中部。具有祛风镇痛,除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腰痛,肢体瘫痪,胃痛,皮肤疮毒,毒蛇咬伤。
别名 羊肌藤、鸡舌头叶、风藤草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镇痛,除湿解毒。
主治

风湿腰痛,肢体瘫痪,胃痛,皮肤疮毒,毒蛇咬伤。

老鼠吹箫
  • 老鼠吹箫
  • 老鼠吹箫
老鼠吹箫

《中药大辞典》:老鼠吹箫

拼音注音
Láo Shǔ Chuī Xiāo
别名

羊饥藤、鸡舌头叶、风藤草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清风藤科植物云南清风藤茎叶。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阴湿地带。分布云南。

原形态

藤状灌木。叶互生;披针形,长3.9~6.9厘米,宽12~19.8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稍不对称,全缘,有时微波状,下面叶脉凸出。花腋生,绿色,带暗紫色晕,2~3朵排成聚伞花序,花序总梗纤细,长2.4~3.9厘米,稍弯曲;花梗长6~12毫米,顶端稍膨大;花瓣5枚;花柱长约3毫米,偏生子房一侧。果实由2个心皮组成,两枚均发育时,其果实仅基部相连呈二分果状,其中一枚常不发育,另一枚单果则呈压扁的斜卵形,长约6毫米,先端有宿存的花柱,灰棕色,有网纹,单果及二分果各有种子1枚。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痛,除疮毒。治风湿瘫痪,风湿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胃痛:老鼠吹箫根水煎服。

②治皮肤疮毒:老鼠吹箫茎、叶煎水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老鼠吹箫

拼音注音
Láo Shǔ Chuī Xiāo
别名

羊肌藤、鸡舌头叶、风藤草。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Yunnan Sabia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清风藤科植物云南清风藤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bia yunnanensis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茎叶;秋、冬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600m的山谷、溪旁、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至中部。

原形态

云南清风藤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3-4m。单叶互生;叶柄长3-10mm,有柔毛;叶片膜质或近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7cm,宽1-3.5cm。先端急尖、渐尖至短尾状渐尖,基部圆钝至阔楔形,两面均有短柔毛,或叶背仅脉上有毛;侧脉每边3-6条。聚伞花序有花2-4朵;花绿色或黄绿色;萼片5,阔卵形或近圆形,有紫红色斑点,无毛;花瓣5,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6mm,宽3-4mm,有7-9条脉纹,基部有紫红色斑点;雄蕊5枚,花丝线形,长3-4mm;花盘肿胀,有3-4条助状凸起,在其中部有很小的褐色凸起腺点;子房有柔毛或微柔毛。分果爿近肾形,横径6-8mm;核有中助。花期4-5月,果期5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嫩枝被短柔毛或微柔毛,老枝褐色或黑褐色,无毛,有条纹。叶膜质或近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卵形,长3-7cm,两面均被短柔毛;叶柄有柔毛。气微,味苦。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镇痛;除湿解毒。主风湿腰痛;肢体瘫痪;胃痛;皮肤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老鼠吹箫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镇痛,除湿解毒。

主治

风湿腰痛,肢体瘫痪,胃痛,皮肤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理作用

1、治疗肝炎。

2、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湿,止痛,除疮毒。主治风湿瘫痪,风湿腰痛,胃痛,皮肤疮毒,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瘫痪,风湿病腰痛,胃痛,皮肤痈疮和蛇咬伤等。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瘫痪,风湿腰痛:(老鼠吹箫)茎、叶煎水外洗。(《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治皮肤疮毒:(老鼠吹箫)叶、茎煨水外洗。(《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茎叶;秋、冬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嫩枝被短柔毛或微柔毛,老枝褐色或黑褐色,无毛,有条纹。叶膜质或近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卵形,长3-7cm,两面均被短柔毛;叶柄有柔毛。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清风藤科清风藤属云南清风藤
形态特征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3-4米;嫩枝淡绿色,被短柔毛或微柔毛,老枝褐色或黑褐色,无毛,有条纹。芽鳞卵形或阔卵形,中肋隆起,嫩时有微柔毛,边有缘毛。叶膜质或近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7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渐尖至短尾状渐尖,基部圆钝至阔楔形,两面均有短柔毛,或叶背仅脉上有毛;侧脉每边3-6条,纤细,向上弯拱网结;叶柄长3-10毫米,有柔毛。聚伞花序有花2-4朵,总花梗长1.5-3厘米,花梗长3-5毫米;花绿色或黄绿色;萼片5,阔卵形或近圆形,长0.8-1.2毫米,有紫红色斑点,无毛;花瓣5片,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有7-9条脉纹,基部有紫红色斑点,边缘有时具缘毛;雄蕊5枚,花丝线形,长3-4毫米,花药卵形,外向或内向;花盘肿胀,有3-4条肋状凸起,在其中部有很小的褐色凸起腺点;子房有柔毛或微柔毛。分果爿近肾形,横径6-8毫米;核有中肋,中肋两边各有1-2行蜂窝状凹穴,两侧面有浅块状凹穴,腹部平。花期4-5月,果期5月。
分布区域
云南西北部至中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3600m的山谷、溪旁、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