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荴

栗荴,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的内果皮。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散结下气,养颜之功效。常用于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别名 栗子内薄皮、栗蓬内膈断薄衣
药味 味甘、涩
药性
归经 味甘、涩,性平。归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散结下气,养颜。
主治 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栗荴
  • 栗荴
  • 栗荴
栗荴

《中药大辞典》:栗荴

拼音注音
Lì Fū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内果皮

性味

《纲目》:"甘,平,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瘰疬,骨鲠。

复方

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②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纲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栗荴

拼音注音
Lì Fū
别名

栗子内薄皮、栗蓬内膈断薄衣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的内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采收和储藏:剥取栗仁时收集,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内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片,厚约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内表面常与膜质的种皮粘连,淡棕色,平滑。质脆,易碎。气微,味微涩。

性味

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

散结下气;养颜。主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外用:适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复方

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骨鲠在咽:粟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未,吹入咽中。(《纲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栗荴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结下气,养颜。
主治
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外用:适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相关论述
《食疗本草》:“研,和蜜涂面,展皱。”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纲目》)

2、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种仁。剥取栗仁时收集,阴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内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片,厚约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内表面常与膜质的种皮粘连,淡棕色,平滑。质脆,易碎。气微,味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植物板栗。
形态特征
板栗,又名栗、瑰栗、魁栗、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乔木,高15-20m。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绒毛。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连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