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子

黄瓜子,中药名。为葫芦科香瓜属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种子。具有续筋接骨,祛风,消痰的功效。主治骨折筋伤,风湿痹痛,老年痰喘。
别名 哈力苏,黄瓜籽
药味  
药性  
归经  
分类 祛风湿药
产地 -
功能 续筋接骨,祛风,消痰。
主治

骨折筋伤,风湿痹痛,老年痰喘。

黄瓜子
  • 黄瓜子
黄瓜子
拼音注音
Huánɡ Guā Zǐ
别名

哈力苏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u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长、宽均12-18cm,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征钻形,开展与花萼近等长;花垸共同白色,长约2cm,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纺锤形,柱头3。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50)cm,熟时黄绿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花、果期为夏、秋季。

化学成分

黄瓜子含脂肪油,其中油酸(oleic acid)58.49%,亚油酸(linoleic acid) 22.29%,棕榈酸(palmitic acid)6.79%,硬脂酸(stearic acid)3.72%[1]。

功能主治

续筋接骨;祛风;消痰。主骨折筋伤;风湿痹痛;老年痰喘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黄瓜子

功效作用

功能
续筋接骨,祛风,消痰。
主治

骨折筋伤,风湿痹痛,老年痰喘。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黄瓜子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伤筋骨折:古钱1枚(于炭火中烧红醋煅49次,再和硫黄、硼砂一同置于砂壶内密封,炼红烧透,制成炭用),黄瓜子49g,麝香1.5g(另研),先将前二味碎成细粉,与麝香一同混匀。每次1-2g,每日1-2次,白酒为引送服。(《实用蒙药学》)

2、治跌打损伤,风湿性腰腿痛:黄瓜子30g(培黄),蛇蜕1条。共研细末,分3次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老年哮喘:黄瓜子(炒黄研末)、核桃仁、杏仁、蜂蜜各15g,混合捣碎,睡前服9g。(《吉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成熟的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葫芦科香瓜属植物黄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长,具纵沟及棱,被白色硬糙毛。卷须细。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常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细,被柔毛,花萼筒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片钻形,花冠黄白色,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子房纺锤形,柱头3。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50)cm,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种子小,狭卵形,白色。花、果期为夏、秋季。
分布区域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且许多地区均有温室或塑料大棚进行栽培,已做到全年供应。
生长环境
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和温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