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根

芙蓉根,中药名。为锦葵科芙蓉属植物木芙蓉 Hibiscus mutabilis L.的根或根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痈肿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妇人白带,肾盂肾炎。
别名 -
药味 味辛、微苦
药性
归经 味辛、微苦,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痈肿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妇人白带,肾盂肾炎。
芙蓉根
  • 芙蓉根
芙蓉根
拼音注音
Fú Rónɡ Gēn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mutabilis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或剥取根皮,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原产我国湖南,现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木芙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小枝、叶柄、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状毛与直毛相混的细绵毛。叶互生;叶柄长5-20cm;托叶披针形,长6-8mm,常早落;叶宽卵形至卵圆形或心形,直径10-15cm,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具钝圆锯齿,上面疏被星状细毛和点,下面密披星状细绒毛;主脉7-11条。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约5-8mm,近端具节;小苞片8,线形,长10-16mm,宽约2mm,密被星状绵毛,基部合生;萼钟形;长2.5-3cm,裂片5,卵形,渐尖头;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直径约8cm,花瓣近圆形,直径4-5cm,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长2.5-3cm,无毛;花柱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cm,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果爿5。种子肾形,背面被长柔毛。花期8-10月。

归经

心;肺;肝经

性味

辛;微苦;凉

注意

孕妇禁服。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痈疽肿毒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妇人白带;肾盂肾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0-6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芙蓉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痈肿初起,臁疮,目赤肿痛,肺痈,咳喘,赤白痢疾,妇人白带,肾盂肾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0-60g。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11月挖根,或剥取根皮,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锦葵科芙蓉属植物木芙蓉。
形态特征
木芙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小枝、叶柄、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状毛与直毛相混的细绵毛。叶互生;叶柄长5-20cm;托叶披针形,长6-8mm,常早落;叶宽卵形至卵圆形或心形,直径10-15cm,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具钝圆锯齿,上面疏被星状细毛和点,下面密披星状细绒毛;主脉7-11条。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约5-8mm,近端具节;小苞片8,线形,长10-16mm,宽约2mm,密被星状绵毛,基部合生;萼钟形;长2.5-3cm,裂片5,卵形,渐尖头;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直径约8cm,花瓣近圆形,直径4-5cm,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长2.5-3cm,无毛;花柱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cm,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果爿5。种子肾形,背面被长柔毛。花期8-10月。
分布区域
原产我国湖南,现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等地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