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苦草

大苦草,中药名。为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双点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 (Sieb.et Zucc.) Hook.f.et Thoms.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的功效。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热,流感,咽喉炎,牙痛。
别名 獐牙菜、黑节苦草、黑菊黄、走胆草、紫花青叶胆、蓑衣莲。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舒肝利胆。
主治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热,流感,咽喉炎,牙痛。
大苦草
  • 大苦草
  • 大苦草
  • 大苦草
  • 大苦草
大苦草
别名

獐牙菜、黑节苦草、黑菊黄、走胆草、紫花青叶胆、蓑衣莲

来源

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双点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 (Sieb. et Zucc.) Hook. f. et Thoms.,以全草入药。夏秋采全草,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热,流感,咽喉炎,牙痛。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苦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舒肝利胆。
主治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热,流感,咽喉炎,牙痛。
用法用量
9-15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全草,晒干备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双点獐牙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30-100cm,少分枝,略四棱形,具纵翼。叶对生,具明显三出脉;基部叶矩圆形,长3.5-8cm,宽1.5-4cm,有长柄,花期枯萎;茎上部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cm,宽1-3.5cm,先端短尖至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几无柄,全缘。秋末开花,复总状聚伞花序顶生或于近顶部腋生;花萼5深裂,简短,裂片披针形;花冠5深裂至近基部,裂片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上半部有紫色小斑点,中部有2枚黄色大斑点;雄蕊5个;子房上位,柱头2裂。蒴果长卵形,2裂;种子圆形,褐色,表面有瘤状凸起。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省。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干燥的山坡、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