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疮药

崩疮药,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 Lour.的根、叶。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风湿骨痛,肝硬化,疮疡肿毒,烫火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湿疹,疥癞。
别名 山暗册、山崩砂、黄京木、山暗赤、黄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阴木、四大天王、山甜娘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风湿骨痛,肝硬化,疮疡肿毒,烫火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湿疹,疥癞。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 崩疮药
崩疮药
拼音注音
Bēnɡ Chuānɡ Yào
别名

山暗册、山崩砂、黄京木、山暗赤、黄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阴木、四大天王、山甜娘。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astus cochinchinensis Lour.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研粉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300m的阔叶林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0.6-3m。茎圆柱形,分枝多,幼时密被黄褐色小腺点,以后脱落。叶对生;叶柄长1-3cm,被小腺点;叶片纸质或坚纸质,披针形、狭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18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极不明显的小浅波状齿,叶面被小腺点,以后脱落;3(-5)基出脉,基出脉下凹,侧脉微凸,背面密被小腺点。伞状聚伞花序,腋生;花梗长约3mm,总梗、花梗、花萼均密被小腺点;花萼钟状漏斗形,长约4mm,钝四棱形,裂片4或5,广卵形,长约1mm,具小尖头;花瓣4或5,白色至粉红色,卵形,先端渐尖或近急尖,长约4mm,于右上角凸出一小片;雄蕊4或5,等长,花丝长约4mm,花药长约4mm,粉红色,呈曲膝状,药隔微膨大,下延直达花药基部,有时几呈小瘤状;子房下位,坛形,4室,先端具4个小突起,被疏小腺点。蒴果椭圆形,4裂,为宿生萼所包,宿生萼檐部平截,被小腺点。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培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栽培为宜。忌干旱。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后,把种子脱出,簸去杂质,贮藏备用。于翌年3朋下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播各6-8颗,覆土1-2cm,稍加镇压后浇水。也可育苗移栽。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中,覆土后浇水。也可育苗移栽。按行距20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中,覆土后浇水。待苗高15cm左右时定植。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风湿骨痛;肝硬化;疮疡肿毒;烫火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湿疹;疥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崩疮药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风湿骨痛,肝硬化,疮疡肿毒,烫火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湿疹,疥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敷;或煎水洗。
相关论述

1、《广西本草选编》:“收敛止血,清肿解毒。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外伤出血,疮疡溃烂。”

2、《广西民族药简编》:“根、叶煎水洗患处,后用其叶贴疮顶,治对口疮;水煎洗患处,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全株攙烂敷思处,治趺打瘀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柏拉木根30g,水煎服。

2、治疮疡溃烂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柏拉木鲜叶捣烂外敷。(1-2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3、治烫火伤:山暗册叶、柠檬桉树二皮各等悬。共研末撒患处。

4、治皮肤湿疹:山暗册、青糊木叶、白花草、红帽顶各适量。水煎洗忠处。(3-4方出自《梧州地区中草药))

;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秋季叶鲜用或晒干研粉备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
形态特征
灌木,高0.6-3m。茎圆柱形,分枝多,幼时密被黄褐色小腺点,以后脱落。叶对生;叶柄长1-3cm,被小腺点;叶片纸质或坚纸质,披针形、狭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18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极不明显的小浅波状齿,叶面被小腺点,以后脱落;3(-5)基出脉,基出脉下凹,侧脉微凸,背面密被小腺点。伞状聚伞花序,腋生;花梗长约3mm,总梗、花梗、花萼均密被小腺点;花萼钟状漏斗形,长约4mm,钝四棱形,裂片4或5,广卵形,长约1mm,具小尖头;花瓣4或5,白色至粉红色,卵形,先端渐尖或近急尖,长约4mm,于右上角凸出一小片;雄蕊4或5,等长,花丝长约4mm,花药长约4mm,粉红色,呈曲膝状,药隔微膨大,下延直达花药基部,有时几呈小瘤状;子房下位,坛形,4室,先端具4个小突起,被疏小腺点。蒴果椭圆形,4裂,为宿生萼所包,宿生萼檐部平截,被小腺点。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300m的阔叶林内。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士壤栽培为宜。忌干旱。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后,把种子脱出,簸去杂质,贮藏备用。于翌年3朋下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播各6-8颗,覆土1-2cm,稍加镇压后浇水。也可育苗移栽。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中,覆土后浇水。也可育苗移栽。按行距20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中,覆土后浇水。待苗高15cm左右时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