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公树子

鸭公树子,中药名。为樟科植物鸭公树Neolitsea chuii Merr.的种子。具有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主胃脘胀痛,水肿。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 胃脘胀痛,水肿。
鸭公树子
  • 鸭公树子
鸭公树子
拼音注音
Yā Gōnɡ Shù Z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鸭公树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litsea chuii Merr.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摘成熟果实,取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或丘陵地的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鸭公树乔木,高8-18m。小枝绿黄色,除花序外,其他各部均无毛;顶芽卵圆形。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呈轮生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6cm,宽2.7-9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伞形花序腋生或侧生,多个密集;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破裂片4,卵形或长圆形;外面基部及中肋被柔毛,内面基部有柔毛;雄花能育雄蕊6,花丝长约3mm,基部有柔毛,退化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雌花退化雄蕊基部有柔毛,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柱头盾状。果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1cm,直径约8mm;果梗长约7mm;略增粗。花期9-10月,果期12月。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利水消肿。主胃脘胀痛;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鸭公树子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
胃脘胀痛,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采摘成熟果实,取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植物鸭公树。
形态特征
乔木,高8-18m。小枝绿黄色,除花序外,其他各部均无毛;顶芽卵圆形。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呈轮生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6cm,宽2.7-9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伞形花序腋生或侧生,多个密集;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破裂片4,卵形或长圆形;外面基部及中肋被柔毛,内面基部有柔毛;雄花能育雄蕊6,花丝长约3mm,基部有柔毛,退化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雌花退化雄蕊基部有柔毛,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柱头盾状。果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1cm,直径约8mm;果梗长约7mm;略增粗。花期9-10月,果期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或丘陵地的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