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凤仙花

牯岭凤仙花,中药名。为凤仙花科植物牯岭凤仙花Impatiens davidii Franch.的全草或茎。具有消积,止痛的功效。主治小儿疳积,腹痛,牙齦溃烂。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积,止痛。
主治 小儿疳积,腹痛,牙齦溃烂。
牯岭凤仙花
  • 牯岭凤仙花
  • 牯岭凤仙花
  • 牯岭凤仙花
  • 牯岭凤仙花
  • 牯岭凤仙花
牯岭凤仙花
拼音注音
Gǔ Lǐnɡ Fènɡ Xiān H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牯岭凤仙花的全草或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davidi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生于沟边草丛中或山谷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原形态

牿岭凤仙花,一年生草本,高40-90cm。茎细瘦,直立,分枝。叶互生;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3-4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圆齿,齿端有小尖,侧脉5-7对。花梗腋生,长约2cm,中上部有2枚近对生的披针形苞片;花单生,黄色或橙黄色;萼片2,宽卵形,长约4mm,先端有小尖,全缘;旗瓣近圆形,背面中肋有宽翅,先端具短喙,翼瓣具柄,2裂,基部裂片长圆形,先端有长丝,上部裂片大,斧形,唇瓣囊状,基部延成钩状的短距,距端2裂;雄蕊5,花药钝。蒴果长椭圆形。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消积;止痛。主小儿疳积;腹痛;牙龈溃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老梗腌过炙成炭调油涂牙龈。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牯岭凤仙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积,止痛。
主治
小儿疳积,腹痛,牙齦溃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老梗腌过炙成炭调油涂牙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凤仙花科植物牯岭凤仙花。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90cm。茎细瘦,直立,分枝。叶互生;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3-4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圆齿,齿端有小尖,侧脉5-7对。花梗腋生,长约2cm,中上部有2枚近对生的披针形苞片;花单生,黄色或橙黄色;萼片2,宽卵形,长约4mm,先端有小尖,全缘;旗瓣近圆形,背面中肋有宽翅,先端具短喙,翼瓣具柄,2裂,基部裂片长圆形,先端有长丝,上部裂片大,斧形,唇瓣囊状,基部延成钩状的短距,距端2裂;雄蕊5,花药钝。蒴果长椭圆形。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生长环境
生于沟边草丛中或山谷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