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

鸬鹚,中药名。为鸬鹚科动物鸬鹚Phalacrocorax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肉、骨骼、唾涎、翼上羽毛。鸬鹚肉:利水消肿,散寒。主治水肿腹大、体寒、腹水鼓胀等病症。 鸬鹚骨:化骨鲠,去面斑。主治鱼骨鲠喉、面部雀斑。 鸬鹚涎:化痰镇咳。主治百日咳、肾咳、痰多剧咳、久咳。 鸬鹚翅羽:软坚化骨。主治鱼骨鲠喉。
别名 乌鬼、水老鸦、鱼鹰、摸鱼郎、黑鱼郎、鱼老鸦
药味 鸬鹚肉:味酸、咸
药性
归经 鸬鹚肉:味酸、咸,性寒;归脾经;鸬鹚骨:味酸、咸,性平;归肾经;鸬鹚涎:味咸,性平;归肺经;鸬鹚翅羽:味苦、辛、咸,性温;归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鸬鹚肉:利水消肿,散寒。</p><p>鸬鹚骨:化骨鲠,去面斑。</p><p>鸬鹚涎:化痰镇咳。;</p><p>鸬鹚翅羽:软坚化骨。
主治

鸬鹚肉:水肿腹大、体寒、腹水鼓胀等病症。

鸬鹚骨:鱼骨鲠喉、面部雀斑。

鸬鹚涎:百日咳、肾咳、痰多剧咳、久咳。

鸬鹚翅羽:鱼骨鲠喉。

鸬鹚
  • 鸬鹚
鸬鹚

功效作用

功能

鸬鹚肉:利水消肿,散寒。

鸬鹚骨:化骨鲠,去面斑。

鸬鹚涎:化痰镇咳。;

鸬鹚翅羽:软坚化骨。

主治

鸬鹚肉:水肿腹大、体寒、腹水鼓胀等病症。

鸬鹚骨:鱼骨鲠喉、面部雀斑。

鸬鹚涎:百日咳、肾咳、痰多剧咳、久咳。

鸬鹚翅羽:鱼骨鲠喉。

用法用量

鸬鹚肉:;内服:烧存性,研末,5-10g,开水或米饮调服。

鸬鹚骨:内服:烧存性研末,适量,白开水或米汤送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鸬鹚涎:内服:开水冲,10ml。

鸬鹚翅羽:内服:烧存性研末,每次1.5g,开水送下;或含咽。

注意事项

鸬鹚肉:孕妇慎服。

相关论述

鸬鹚肉:

1、《纲目》:“杜甫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或谓即此。又一种似鸬鹚,而蛇头长颈,冬月羽毛落尽,栖息溪岸,见人不能行,即没入水者,此即《尔雅》所谓鹚头、鱼?者,不入药用。鹚音拗。”;

2、《纲目拾遗》:“鸬鹚,形如鹅,而色黑面红,俗呼摸鱼公。水乡人家多养之以捕鱼。十月后饲以狗肉,则身暖不畏寒,虽破冰如水亦不死。”;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鸬鹚肉:

治大腹臌胀:鸬鹚肉烧存性,研成末,冲米汤水饮服,每日1次,每次3~9g。(《广西药用动物》)

鸬鹚骨:

1、治雀卵面斑:鸬鹚骨烧研,入白芷末,猪脂和,夜涂旦洗。(《纲目》引《摘玄方》)

2、治鱼骨鲠:鸬鹚骨(煅灰)蜜调绵裹含咽。(《本经逢原》)

3、治鱼骨鲠:鸬鹚骨为末服,或煎汤饮。(《卫生易简方》)

鸬鹚涎:

1、治肾咳,俗呼顿呛,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鸬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纲目拾遗》);

2、治小儿鸬鹚瘟:光杏仁、栀子(炒黑)、石膏、蛤粉、天花粉各二两(约60g),牛蒡子三两(约90g),生甘草四钱(约12g),麻黄八钱(约24g),青黛、射干各一两(约30g),细辛五钱(约15g)。共研细末,鸬鹚涎三两(约90g),加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灯心、竹叶煎汤化下。(《中国医学大辞典》鸬鹚涎丸);

鸬鹚翅羽:

治诸鱼骨鲠在喉中:鸬鹚毛翅十斤。烧灰,研细。每服一钱匕,浓煎橘皮汤调下,或以绵裹含咽。(《圣济总录》鸬鹚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鸬鹚肉:四季均可捕捉,去内脏及羽毛,取肉鲜用。

鸬鹚骨: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烧灰用。

鸬鹚涎:将活鸬鹚头向下,使唾液流出,收取。

鸬鹚翅羽:捕捉后拔取羽毛,晾干,烧灰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鸬鹚科动物鸬鹚。
形态特征
中型鸟类,体长80cm。颊、颏和上喉均为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头、羽冠、颈等为黑色,但有金属紫绿色反光,并有白色丝状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铜棕色,羽缘蓝黑色;初级尺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并带有绿色金属反光。下体蓝黑色,并具金属反光,下胁有一雪白块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缀以黑色玟点;眼下橙内色;嘴下喉囊为橄榄黑色,并缀许多鲜黄色斑点。上嘴黑褐,边缘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砖红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锐爪。冬羽时期,头无羽冠,头、颈无白色丝状羽;颊、颏和上喉的白色半环为浅灰棕色所代替,下肋无雪白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