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牛

小黑牛,中药名。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滇南草乌AconitumaustroyunnanenseW.T.Wang的块根。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跌打损伤。
别名 大草乌、七星草乌(云南)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 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跌打损伤。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 小黑牛
小黑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黑牛

来源

毛茛科小黑牛Aconitum bullatifolium Levl. var. dielsianum (Airy-Shaw) Fletcher et Lauener,以块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辛、苦,热;有大毒。

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

炮制后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小黑牛

拼音注音
Xiǎo Hēi Niú
别名

大草乌、七星草乌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滇南草乌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austroyunnanense W.T.Wan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置沸水中煮4h,刮去外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500m间的山坡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南部。

原形态

滇南草乌多年生草本。块根胡萝卜形,长6-7cm,直径7-13mm,有时近细柱状,长达12cm。茎缠绕,具分枝,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5-7.5cm,被反曲的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8-10cm,宽9-14cm,3裂,裂至距基部6-8mm处,中央深裂片菱形,在中部3裂,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裂,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花序长4-12cm,有花2-6朵,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花梗长2.5-3.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附近,狭线形或钻形,长3-7mm;花两性,两侧对称;上萼片高盔形,高2.3-2.6cm,自基部至喙长1.8-2.1cm,下凹,外缘近垂直,喙长2-6mm,侧萼片斜,长约1.6cm;蓝紫色,外面疏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宽约4mm,唇长约6mm,微凹,距长约3mm,向后反曲,无毛;雄蕊多数,花丝全缘,无毛;心皮5,无毛。蓇葖果,长2-2.2cm。种子多数,三棱形,长约3.5mm,只在一面密生横膜翅。花期10月,果期10-11月。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稍弯曲,少数于根末端分枝,长3-8cm,直径0.5-lcm。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顶角。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有五角形环纹。

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后生皮层和皮层共5-8列棕色细胞,较皱缩。根上段及中段的形成层环呈五角形,下段呈类五角形。木质部导管1-3径向排列。

3.粉末特征:淀粉粒众多,单粒长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6-10μm,脐点呈点状、一字形或马蹄形;复粒由2-3分粒组成。

化学成分

块根含南乌碱甲(austroconitine A),黄草乌碱甲(vilmorrianine A),黄草乌碱乙(vilmorrianine B)即多根乌头碱,黄草乌碱丙(vilmorrianine C),黄草乌碱丁(vilmorrianine D),异塔拉定(isotalatizidine),塔拉胺(talatisamine),8-去乙酰滇乌碱(8-deacetylyunaconitine), 塔拉定(talatizidine),易混翠雀花碱(condelphine),滇乌碱(yunaconitine),南乌碱乙(austroconitine B),粗茎乌头碱甲(crassicauline A)。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冷浸24h,滤过。滤液挥干,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定容,作为样品溶液。另取滇乌碱、塔拉乌头胺制成每2ml各含2mg的二氯甲烷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在高效硅胶GF254薄层板上点样品和对照品溶液各3μl,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铋钾与碘化钾碘试液的等容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

归经

肝经

性味

辛;温;有毒

注意

本品毒性大,不经炮制不宜内服;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络止痛。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g;或研末为散。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黑牛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
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g;或研末为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本品毒性大,不经炮制不宜内服。孕妇禁服。

化学成分

块根含生物碱:南乌碱甲,黄草乌碱甲,黄草乌碱乙即多根乌头碱,黄草乌碱丙,黄草乌碱丁,异塔拉定,塔拉胺,8-去乙酰滇乌碱,塔拉定,易混翠雀花碱,滇乌碱,南乌碱乙,粗茎乌头碱甲。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1-12月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置沸水中煮4小时,刮去外皮,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稍弯曲,少数于根末端分枝。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顶角。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有五角形环纹。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茛科乌头属滇南草乌。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块根胡萝卜形,长6-7cm,直径7-13mm,有时近细柱状,长达12cm。茎缠绕,具分枝,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5-7.5cm,被反曲的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8-10cm,宽9-14cm,3裂,中央深裂片菱形,在中部3裂,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裂,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花序长4-12cm,有花2-6朵,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花梗长2.5-3.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附近,狭线形或钻形;花两性,两侧对称;上萼片高盔形,下缘凹,外缘近垂直,喙长2-6mm,侧萼片斜,蓝紫色,外面疏被短柔毛;花瓣2,距长约3mm,向后反曲,无毛;雄蕊多数,花丝全缘,无毛;心皮5,无毛。蓇葖果。种子多数,三棱形,只在一面密生横膜翅。花期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中南部(景东及新平)。
道地产区
产于云南中南部,作草乌用。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2500m间的山坡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