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鱼

七星鱼,中药名。为鳢科动物月鳢 Channa asiaticus L.的肉。具有滋阴、壮筋骨的功效。主治阴虚,四肢无力。
别名 乌棒鱼、张公鱼、花财鱼、花鲤鱼
药味 味甘
药性 微温
归经 味甘,性微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滋阴、壮筋骨。
主治 阴虚,四肢无力。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 七星鱼
七星鱼
拼音注音
Qī Xīnɡ Yú
别名

七星子鱼、八目鳗、七鳃鳗

来源

七鳃鳗目(八目鳗目)鳗科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 Berg;日本七鳃鳗L. japonica (Martens),以全鱼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

化学成分

含甜菜碱(betaine)、基氨基酸(croatine)、蛋白质、维生素A、D。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

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3条,捣烂糊,向左歪糊右面,向右歪糊左面。

治夜盲症,角膜干燥:七星鱼风干,日服2次,每次1条,作菜肴,佐餐。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七星鱼

功效作用

功能
滋阴、壮筋骨。
主治
阴虚,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鳢科动物月鳢。
形态特征
体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全长约30m。头略尖。头部有较大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略突。两颌、锄骨及口盖骨均有齿,下颌更杂有大型的齿。背鳍、臀鳍均长,背鳍47条,胸鳍14条,臀鳍29条,无腹鳍。尾鳍椭圆形。体色棕灰,腹部色较浅。体侧有条形黑纹11条。在尾鳍的基部和胸鳍的上方,各有一大形黑斑。头上、背上和体侧有许多白色小斑。从鰓盖到眼后方每侧各有黑纹2条。
分布区域
贵州各地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