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种仁、叶、花或花序、外果皮、内果皮。栗子: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肿毒,漆疮。 栗花:清热燥湿,止血,散结。主治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栗壳: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主治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散结下气,养颜。主治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别名 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
药味 涩,苦
药性 有毒,寒
归经  
分类 活血化瘀药
产地 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功能 栗子: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p><p>栗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p><p>栗花:清热燥湿,止血,散结。</p><p>栗壳: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p><p>栗荴:散结下气,养颜。
主治

栗子: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叶: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肿毒,漆疮。

栗花: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

栗壳: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 栗
栗
拼音注音
别名

板栗、毛栗壳、栗子树、大栗

来源

壳斗科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C. bungeana Blume],以果实、花序、壳斗、树皮、根皮、叶入药。

生境分布

辽宁、陕西、河北、山东、江西、四川、湖南、广西。

化学成分

果实含有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等。

树皮含有鞣质。

性味

果实:甘,温。

花序:涩。

根皮:甘、淡,平。

功能主治

果实:滋阴补肾。主治肾虚腰痛。每服2~4两。

花序:止泻。主治腹泻,红白痢疾,久泻不止,小儿消化不良。瘰疬瘿瘤。

壳斗:治丹毒、红肿。

树皮:主治疮毒漆疮。

根皮:主治疝气。

叶:主治百日咳。用量3~5钱,水煎冲糖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栗

功效作用

功能

栗子: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

栗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

栗花:清热燥湿,止血,散结。

栗壳: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

栗荴:散结下气,养颜。

主治

栗子: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叶: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肿毒,漆疮。

栗花: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

栗壳: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用法用量

栗子:内服:适量,生食或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栗叶: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烧存性研末敷。

栗花: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栗壳:内服:煎汤,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栗荴:内服:煎汤,3-5g。外用:适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注意事项

栗子:食积停滞、脘腹胀满痞闷者禁服。《本草省常》:“同牛肉食,伤人。” 

药理作用

栗子: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值稳定。

栗壳:抗菌、抗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相关论述

栗子:《本草衍义》:“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栗者,谓其象形也。” 

栗叶:《福建药物志》:“祛风化痰,散热消肿,镇吐破积。治咳嗽,百日咳。” 

栗花:《云南中草药》:“健脾燥湿,收敛止血。治赤白带,大肠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栗壳:《广西中草药》:“清火,化痰,散结。治咳嗽,痰火瘰疬。” 

栗荴:《食疗本草》:“研,和蜜涂面,展皱。”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栗子:

1、治幼儿腹泻: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适量喂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治老年肾亏,小便频数,腰脚无力: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1-2枚,嚼食后咽。(《食物中药与便方》)

栗叶:

1、防治百日咳:栗叶9-15g。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2、治漆疮:鲜栗叶适量。煎水外洗。(《广西中草药》)

栗花:

1、治急性菌痢:板栗花12g,鸡冠花6g,槟榔6g。水煎,每日1剂。(《新医药学杂志》1978,(6):45)

2、治小儿呕吐:栗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栗壳:

1、治便血,反胃,呕吐:板栗壳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开水送服。(《安徽中草药》)

2、治痰火瘰疬:栗壳和猪精肉煎汤服。(《岭南采药录》)

栗荴:

1、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纲目》)

2、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栗子: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放冷凉处散热,搭棚遮荫,棚四周夹墙,地面铺河砂,堆栗高30cm,覆盖湿砂,经常洒水保湿。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贮藏;或剥出种子,晒干。

栗叶:夏、秋季采集,多鲜用。

栗花:春季采集,鲜用或阴干。

栗壳、栗荴: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种仁。剥取栗仁时收集,阴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栗子:种仁呈半球形或扁圆形,先端短尖,直径2-3cm。外表面黄白色,光滑,有时具浅纵沟纹。质实稍重,碎断后内部富粉质。气微,味微甜。

栗叶: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8-15cm,宽5.5-7cm,先端尖尾状,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边缘具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气微,味微涩。

栗花:雄花序穗状,平直,长9-20cm;花被片6,圆形或倒卵圆形,淡黄褐色;雄蕊8-10,花丝长约为花被的3倍。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于有刺的总苞内;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气微,味微涩。

栗壳: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片,厚约1mm。外表面褐色,平滑无毛,内表面淡褐色,平坦。质坚韧,易折断,断面凹凸不平。气微,味微苦、涩。

栗荴:内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片,厚约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内表面常与膜质的种皮粘连,淡棕色,平滑。质脆,易碎。气微,味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植物板栗。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20m。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绒毛。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连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