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

干蟾,中药材名。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除去内脏或不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具有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的功效。主治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
别名 癞蛤蟆,蟾蜍皮
药味 甘,辛
药性 有小毒,凉
归经 脾经,肺经,肝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全国各地
功能 消肿解毒,止痛,利尿。
主治 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 干蟾
干蟾
拼音注音
Gān Chán
别名

癞蛤蟆、蟾蜍皮

来源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除去内脏或不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炮制

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烘干或剖腹除去内脏,并连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将体腔撑开,晒干,再放烘箱上烤,随时翻动,以免烧着。最好放密闭室内用硫磺熏,如不烘熏,则易发臭。

性味

甘、辛,凉。有小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2~3钱;研粉用量0.3~1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干蟾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肿解毒,止痛,利尿。
主治
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6-9g;研粉用量0.9-3g。外用:研末适量。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化学成分
中华大蟾蜍皮含胆甾醇、蟾毒灵、日蟾毒它灵、β-谷甾醇、蟾毒它灵、华蟾毒精、脂蟾毒配基、远华蟾毒精、棕榈酸胆甾烯酯、N-苯基-乙-萘胺、去氢蟾蜍色胺氢溴酸盐。中华大蟾蜍皮水溶性部分含一新蟾蜍毒素,为蟾毒它灵3-丁二酰精氨酸酯,另含螗毒灵3-丁二酰精氨酸酯、华蟾毒精3-丁二酰精氨酸酯、脂蟾毒配基3-丁二酰精氨酸酯。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慢性气管炎:蟾蜍粉63g,猪胆汁膏、面粉各14g。将活蟾蜍去头、皮和内脏,焙干研粉。猪胆汁膏与面粉混合后,低温炒松研粉。混匀后装入胶囊即得。每天服3次,每次1.5g(四个胶囊),饭后温开水送服。1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二个疗程。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原药材清水洗净,捞出,晒干,去头足,切大方块,再取净河砂,置锅内加热至呈灵活状态,加入净干蟾块,武火炒至呈黄色,取出,筛净砂,晾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生品为灰绿色或灰黄色,砂烫后呈棕褐色,外表微焦发泡,质酥脆。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蟾蜍科蟾蜍属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形态特征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肢长而粗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之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变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掌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分布区域
1、中华大蟾蜍: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2、黑眶蟾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